第二百九十三章:册封大典,大明阅兵,为大明贺!(第5/6页)

还有,那压轴大孙直属亲卫玄甲卫。

三十二卫,将近十万八千人,这个阅兵的时间段,最低都得一个半时辰了。

随着一列列卫所的将士走过,整体的气势,都在不断的上涨。

后面出场的将士,普通百姓看不出,可但凡懂兵之人就能察觉到,是越发的强悍。

不管是京师官吏,亦或是外交使臣。

大部分的后背,都已经湿透了。

这是遭受到了将士们的气势镇压。

每个卫所在承天门下的‘向右看!’。

都直接覆盖到他们的身上。

全程高能,身体紧绷。

一些年迈的大臣,已经因为承受不住昏倒,而被官宦拖走了。

“这样的将士,这天下真的有可以对抗的吗。”

“我撒马尔罕的勇猛将士们,若是对上他们,怕是连半成胜算都没有。”

“为什么,为什么大明的将士如此强悍,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使臣汇报,他们都是吃屎了吗。”

“不行,我回去后,一定要告诉爷爷,大明不能惹,太强了,太强了。”

“仅仅就是目前看到这些在京师的将士,估计能挡我撒马尔罕数十万大军。”

“对于大明,只能结好,不能交恶。”

皮儿马黑麻双手紧握,盯着前方不断走过的大明将士,心中对自己说道。

这一次的阅兵,给皮儿马黑麻对大明,是颠覆式的印象。

这样的场景,真的太过于摄人心魄了。

别说见过,是他听都未曾听说过的强军。

爷爷帖木儿麾下的直属大军,是他曾经见过的最强军队。

在中亚的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可对比眼前的将士来,啥也不是!

阅兵的进行,许多人的心中,开始发生悄然变化。

淮西武将集团,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所有将军,长期掌兵的他们,都是看得目瞪口呆,热血沸腾。

要知道这些将士,可都是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他们作为长官,除了一些直管卫所的指挥使,大部分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将士就完全换了一个模样。

“假如,我率领这样的将士出战……”

这个想法,几乎在所有的将军脑海中冒泡。

麾下有这样的将士,建功立业,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对比武官的兴奋,文臣们在回过神来后,就显得有些担忧了。

按照历史的发展,在建国后的平稳年代,文人一定是压武人一头的。

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这是必然发生的情况。

可现在,随着太孙殿下的出现,好似这个惯例将要被打破了。

一场阅兵下来,谁都能预料到,武人的地位,将会得到难以想象的提升。

就现在京师百姓的反应,都能观测出一二来。

原本百姓对于军队,是反感,厌恶,尤其是兵役,心中抗拒。

这是历朝历代兵役的影响。

可在这一刻,不少壮年男子,心里头已经开始隐约冒出当兵的想法了。

文人的精神领袖,刘三吾。

此刻已经回到了翰林院中。

官宦刚离开,太医还未来,他就睁开了眼睛。

与其一同的,还有两位年纪差不多大的翰林院院士。

一人是张信,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一人是白信蹈,江南地区有名大儒,现翰林院院士。

“先生,这番下来,我等该何去何从,原以为太孙上位,当重用文臣,可如今看来,太孙殿下面善心狠,心中的野望,比之陛下都不逞多让啊!”

五十多岁的掌张信,八十岁的刘三吾,七十岁出头的白信蹈面前,还显得很是年轻。

而这番话,也说出了他的担忧。

白信蹈也是沉声道:“此言在理,这些丘八的变化着实惊人,甚至比之兵书上操练出来的将士,还要强上几分。”

“由此可见,太孙殿下对于军事,征伐,尤为感兴趣,还有比拟陛下的天资。”

“陛下年迈,自然不会擅动兵戈,可太孙殿下不同,按照记载,太孙殿下当是今年本月,才满十八。”

“年轻人,难免气盛,有掌如此强军,个中野望怕是难以估量。”

刘三吾听到两人的话,也是赞同的点头,叹息道:“国虽大,好战必亡。”

“今日大明之强盛,在老夫看来,不见得是个好事。”

“诚然,老夫有看到,对于诸多外臣来说,产生了足够的震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可边疆的征伐,又哪是因为争夺土地,草原上的威胁,是因为他们的粮食,让他们活不下去了。”

“每年的朝贡,就是我大明对其救济,让他们能够勉强维持,不至于边疆混乱。”

“可我大明的粮食,连自家的百姓都不够吃,怎能安抚得住这众多臣国。”

“以太孙殿下的脾性,若是边疆有战事发生,亦或是不利我大明,则必将勃然大怒,兴万兵以战,至那时,将血流成河。”

说完,刘三吾喟然长叹。

此时,张信和白信蹈,满脸忧国忧民。

半晌,白信蹈咬牙道:“佛语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们能想到的这些,陛下肯定有所察觉,只是太孙殿下十年归来,宠爱无双,即便是知道,陛下也不忍责怪。”

“如今,唯有一人以性命警示陛下,太孙殿下。方可唤起陛下,殿下心中警示。”

这话说完,张信面色坚毅,想要开口说话。

却被白信蹈一把拉住衣袖。

只见白信蹈沉声道:“我如今已有七十,这辈子也算是活够了,信,你才不过天命之年,往后还有很长的日子。”

说完,白信蹈看向刘三吾,继续道:“先生,你不能去,这天下文人,尚且还需你来带领。”

“如此,自然我去,当最合适!”

白信蹈声音坚定的说道。

刘三吾听到这话,千言万语堵在喉间,却不知从何说起。

唯有双手紧紧握住白信蹈,才能表达心中激动之情。

便是刘三吾三人,在这里密谈的时候。

承天门外大阅兵,也即将到了尾声。

上卫,即宫廷十二亲卫的最后一卫,并非是锦衣卫。

锦衣卫因为职责问题,并没有参与到这次的大阅兵之中。

替代锦衣卫的,便是朱英直属亲卫,玄甲卫。

玄甲卫的服饰,经过了朱英的调整,紧身加黑红披风的设计,显得更加精炼利落,更有一种华丽贵气的体现。

他们的列队,比起前面的三十一卫,更加整齐。

甚至在身高上,都是高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