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软饭王(第2/2页)

林为民看过了稿子,质量一如既往的稳定,阿诚真的就是那种出道即巅峰的作家。

他欣然将稿子收下,对阿诚说道:“稿子质量没什么问题,等大家看过之后,没问题了通知你来取稿费。”

林为民打算这次还是让阿诚插队,最好《树王》能上九月的第四期。

对于一个刊物来说,能用一两期捧红一位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事,这个机会不好错过。

等阿诚走后,林为民特意去找蒙伟宰和覃朝阳沟通了一下,老让阿诚这么享受特殊待遇,万一走漏风声,别的作者肯定有意见,编辑部得统一口径才行。

蒙伟宰和覃朝阳看完了《树王》的稿子,同意了这件事,几人又聊起了“山西作家专号”的事。

郑毅的那篇《老井》在林为民的修改润色后,征得了郑毅这个原作者的同意,又经过编辑部的其他同事审阅,可以登上这次的“山西作家专号”,其他山西作家的作品也基本已经定稿。

几人商量过后,最终将这次的“山西作家专号”定在了今年的最后一期第六期上。

等林为民从蒙伟宰的办公室回来,发现桌上放了个包裹。

“为民,刚才你有个国际包裹到了,我们替你收了。”

国际包裹?

这年头是个稀罕玩意,林为民的第一反应是兰登书屋,拆开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而是阿瑟·米勒给他寄来的包裹。

包裹里面是英文版的《触不可及》的剧本,上面还有一些签字,看起来应该是演职人员们的。

除此之外,还有演出的剧照,另外最多的就是《触不可及》公演后的媒体报道,都是阿瑟·米勒特意搜集的报纸和杂志。

最后就是一封阿瑟·米勒写给他的信。

林为民打开信,大致内容是跟林为民汇报了一下《触不可及》公演后的情况。

阿瑟·米勒把《触不可及》带到米国后的筹备过程并不顺利,原著是中国话剧,没什么名气,所以这部话剧的筹备是在外百老汇。

在百老汇大街两旁,分布着几十家剧院,当地人把44街至53街的剧院称为内百老汇,而百老汇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则称为外百老汇。内百老汇上演的是经典的、热门的、商业化的剧目,外百老汇演出的是一些实验性的、还没有名气的、低成本的剧目。

阿瑟·米勒虽然是米国很有名气的剧作家,但要筹备一部没有名气的中国作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话剧毕竟是要投资的,人艺有国家和燕京市的拨款,百老汇可没有。每一部话剧,同时也是一门生意。

在百老汇,一部话剧通常只有一次首演的机会,仿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旦失败,剧组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会解散。

通过阿瑟·米勒在信中的描述,《触不可及》在外百老汇上演后效果还不错。

受惠于阿瑟·米勒在米国的名声,尽管是在外百老汇公演,但前几场的演出上座率保持的不错,几场演出之后,演出的口碑效应逐渐释放。

《触不可及》逐渐在外百老汇打开了名声,不少话剧爱好者慕名前来。

口碑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演出过程中慢慢积攒下来。

而阿瑟·米勒这次给林为民写信寄包裹,除了告知公演情况之外,还有一个好消息要跟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