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第2/3页)

这无异于彻底断了果农的生路。

……

“江大人,船预计还有一盏茶的时间到港。”士兵上前向江玉珣行了一礼。

“好,我知道了。”江玉珣朝他点头道谢后,便与庄有梨一道进了楼船内等候。

两人简单寒暄几句,他便借“换厚衣”为由闪身回到了楼上。

“不对啊……”直到江玉珣的背影消失在眼前,庄有梨终于之后觉得想起,他还没有给自己解释身上的味道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庄有梨下意识转身便要朝江玉珣讨个说法。

然而还不等他开口,踏上楼梯的江玉珣已一溜烟消失不见。

“好啊,阿珣!”庄有梨当即气得咬紧了牙关。

庄有梨瞬间反应过来——这几日自己始终不见江玉珣踪影,并不是因为他忙,而是因为他在故意躲着自己回避这个问题!

这不是心中有鬼还能是什么?!

庄有梨为数不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忽在这一瞬被彻彻底底地激发了。

-

楼船停泊在桃延郡首邑“溪口城”外。

渗骨的寒风卷着盐粒一般的细雪从江上刮来,落在脸上如刀切一般的痛。

江玉珣下意识眯起了眼睛,跟在应长川的身后向前而去。

下了舷梯,一道熟悉的身影便出现在了两人的面前。

风雪之中,身着暗色纩袍的桃延郡太守上前行礼道:“臣童海霖,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

“是,陛下!”一直弯着腰的童海霖终于在这个时候起身抬头。

注意到站在应长川身边的人后,童海霖眼前不由一亮,并笑着朝他点了点头:“江大人此行辛苦了。”

然而江玉珣却愣了几息,方才想起给童海霖回礼:“见过童大人。”

短短几年不见,童海霖眼角忽然布满了皱纹,头发也变得灰白。

要不是他声音没什么变化,江玉珣甚至会以为自己认错了人。

……童海霖怎么老成了这样?

就好像是直接跨过中年,到了花甲之年一般。

疾风吹过辰江,大雪簌簌落下。

悬在树枝上的枯叶也在这个时候伴随着细雪坠在了童海霖的右肩。

他下意识抬手去拍,然而见到童海霖这古怪的动作后,江玉珣方才注意到——童海霖的左手竟然也骨折了!

见此情形,江玉珣忍不住压低声音上前问:“童大人您可还方便活动?”

“……哎,不打紧,”童海霖无奈地摇了摇头说,“不小心摔倒撞到了手臂而已,不碍事!”

看他精神还好,江玉珣方才松了一口气。

对方则压低了声音告诉他:“城中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走入临江而建的太守府中。

早已接到皇命等候在此处的当地官员,立刻将统计好的名册递到了天子手中。

名册上的百姓按照“老、弱、病、残、幼”与“壮男、壮女”分开统计,并着重标注了郡内婴儿与孕期、哺乳期妇女的数量和情况。

不方便活动的童海霖在一旁介绍道:“启禀陛下,桃延郡首邑内共有三成房屋倒塌……还好房顶都不重,且提前观察到积冰后,百姓已早早迁走,故没有酿成什么大祸。”

应长川一边翻阅名册一边问:“这些百姓现被安排在何处?”

“大多数都在亲戚家,少部分没有亲友投靠的百姓,被统一安排在了家附近的学堂之中。”

桃延郡是最早建立“学堂”的地区之一。

起先百姓在此地统一学习“精耕之法”而后又在此处接受扫盲。

新建成的学堂宽敞坚固,又有官兵看守并随时清理屋上积雪,一时间竟成了安置百姓的最佳地点。

天子轻轻点头。

童海霖又朝应长川行了一礼,接着转身对江玉珣说:“溪口城及附近擅长女红之人,也按照江大人信中说的那般被集中在了学堂内。”

和当初在昭都时完全不同,如今身为一郡之首的童海霖再不是那个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则,只求明哲保身的都水使者。

收到传信后没几天,他就已将这些全部安排妥当。

“实在是辛苦童大人了。”江玉珣连忙朝童海霖点头。

“都是分内之事!”说完童海霖又补充道,“刚才我已经叫人卸下船上的棉花,将它们统一运往此处。”

桃延郡往年从不下雪,冬季也从不像今年这样寒冷。

除了个别有钱人外,大多数百姓都是穿着秋装过冬的。

“住”一事或许暂不用担心,但“穿”却不得不注意。

在昭都的时候,应长川已经下令把北方几郡军中新制与多余的冬衣,通过辰江运送至桃延郡。

这些冬衣一到桃延,便会参照刚刚那个名单分给当地百姓。

楼船上的棉花则全部被江玉珣安排给了郡内的儿童。

这几日它们便要被集中制成冬衣。

太守府内满都是人,不只童海霖在汇报郡内事务,提前赶到这里的驻军将领,也在向应长川汇报军中情况。

此时已是傍晚,溪口城内大半道路和地面上都覆盖着一层坚冰很难行走。

担心不小心摔倒或生出其他意外,江玉珣便想趁着天黑之前先在太守府附近看看,

桃延太守同街正好有一座学堂。

见应长川还在听将领们汇报军务,江玉珣就随着童海霖一道,去了那里详细查看制衣进度。

-

大雪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整座首邑已被风霜所冻结。

从渡口到学堂这段路今早已被官兵们铲了出来。

此时他们正往来于楼船和学堂之间,搬运着随船而来的棉花。

学堂大小屋室内,数百名妇女正坐在书案前,紧锣密鼓地在麻布上打着样。

她们只顾手上活计,完全没有注意到江玉珣和太守的到来。

……

“剪刀呢,我的剪刀去哪里了?”身着褐衣的女人四处寻找着,“快快!我这一堆布的样都已经画好了,就差剪裁了,你们谁把我的剪刀拿走了?”

话音落下,旁边的女人一边继续缝合面布和内布,一边顺手从布料下方抽出一把剪刀递给了她:“这里!你用完再借我使使!”

“好,放心!”

身着褐衣的女人刚把剪刀拿起,另一人就已经缝好了一个布胚,并将它整齐叠在了一旁。

这件衣服大体上已经完工,充上棉花就可以穿了。

学堂内满是寻针找线的嘈杂声响。

童海霖则在江玉珣耳边大声道:

“我们已经按照江大人在信中写的棉花数量仔细算过了,一岁以下的婴儿全部穿纯棉花的袄子!三岁以下一岁以上的小孩和孕妇、刚生完小孩的妇人,袄内一半充棉一半充乱麻……若再有剩者,按照年龄分给十岁以下的幼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