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2/3页)

最后的金色条纹则代表一门武功的威力,或者说效果,威力越高,效果越好,金色条纹的数量就会越多。

“先用明武镜测吧。”

顾泰禹说道。

于是很快就有几名精通速记的工作人员分别背诵九阴真经的内容,然后带着明武镜进入一个环境型梦境种子中,将九阴真经的内容写在明武镜上。

十几分钟后,几名工作人员从梦境种子中退出,赵冬亮看着自己的组长一脸兴奋加震惊,立刻意识到结果恐怕会很惊人。

“一,五,九!”

他迅速报出了三个数字。

现场顿时响起一片‘卧槽’之声。

前面两个数字代表的是修炼这门武功的风险和难度。

风险一,这说明这是一门修炼起来十分安全的内功。

修炼难度五,意味着只需要中人之姿就有机会将这门武功练到大成,也就是第九重巅峰!

这样的资质,圈内所有武星基本都是满足的!

最后一个数字九则代表一门武功的威力和效果。

梦境法则会根据武功的威力和效果评分,但分数超过100后,就会统一用100+来表示,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同样都是100+的绝世武功,两者的威力有可能也存在极大的差距。

根据武功测试部使用明武镜的经验,一般来说出现七道金色条纹时,这门武功的评分就能到100+的程度了,武魂平台上大半绝世级的武功都只有七道金色条纹。

而现在李行创造的九阴真经是九道金色条纹!

“和当初的斩仙诀一模一样啊。”

赵冬亮在心中感慨道。

当初黄徽言的斩仙诀送来做测评时,在明武镜上显示出的条纹也是‘一,五,九’!

“难怪李师有把握让这门主打武功下载量破百亿!”

赵冬亮越发期待起来。

整个武功测试部,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基本都是李行的粉丝,而他们最崇拜的不是李行在破梦任务中的表现,而是李行在武功创造领域展示出的才华!

“嗯,那大家就看看这门九阴真经吧。”

顾泰禹说道。

于是工作人员迅速将写有‘九阴真经’内功心法的文件递给在场的宗师们。

按照正常流程,一门送来测评的武功,首先需要经过明武镜的评判,然后由赵冬亮这样的工作人员阅读,针对这门武功的特点,修炼后拥有的特性给予一个判断和评价。

现在这个过程自然轮不到赵冬亮等人,而是由一帮宗师们来做。

荣誉顾问团的宗师们手里拿着写有‘九阴真经’内功心法的文件直接看了起来。

他们都具有极其深厚的武功理论知识,对和武功创造相关的梦境法则研究也非常透彻。哪怕自身不练武,但从武功的内容入手,结合理论知识和对梦境法则的理解,也能看出很多东西。

顾泰禹也同样要了一份写有九阴真经内功心法的文件在阅读,他作为曾经开宗立派的宗师,而且还获得过紫阳徽章,论武功创造的水平可以算是全场最高的!

在这些宗师们阅读文件时,办公大厅里十分安静,所有人都静静地看着,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这个过程持续了大半个小时,期间好几位宗师还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似乎在计算着什么,时不时就会发出惊叹声,然后抬起头来和同伴眼神交流一下,又迅速埋头继续。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注1)

忽然间,一位宗师下意识地将文件上的内容轻声念出来时,让在场很多人都听到了。

这位宗师在念了一句后,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好像有点大,于是赶紧闭嘴。

但他的这句话却让在场的很多人听得心痒难耐。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虚部的内容?”

在场众人不由得小声议论起来。

武功测试部会将一门武功的内容分为实部和虚部两个部分。

其中实部指的是和各种经脉,窍穴、行气有关的内容,有着非常严密的体系和逻辑,如同一篇数学专业的论文。

这部分内容需要测试人员根据武功创造的理论知识,参照梦境法则一点一点去推理和论证,然后来评判实际的修炼过程和最终效果是否和武功创造者描述的内容是一致的。

至于虚部,则是一门武功和意境有关的内容。

因为一门武功不仅仅有实际的招式运用和气机流转,还有其蕴含的意境。

剑法有剑意,拳法有拳意……这些‘意’就来自于一门武功的虚部。

对武星来说,武功境界练得越高,想要再继续突破,通常不是在招式变化和气机的多寡上下功夫,而是要领悟更高深的意境。

从圆满境界突破到至境就必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而这个‘道’,更多的是务虚而不是务实。

所以对一门高深武功的测评,虚部的评分往往比实部更重要!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嘶!这句话,有点意思啊!”

在场的都是武功测试部的工作人员,就算没有武功创造的天赋,但基础的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扎实的,而且测评过各种武功,眼光自然也比一般的武功创造者更高。

他们或许没有什么创造能力,但鉴赏能力绝对是一流的,不然也进不了武功测试部。

所以当他们听到了‘九阴真经’虚部的第一句话后,立刻就感觉到了不一般。

“什么什么,前面的人在说什么?”

“他们在讨论九阴真经虚部的内容。”

“是什么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嘶!这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后面呢?”

“后面的不知道啊。”

“……”

站在走廊里等待结果的人听到前面传来的内容,迅速就讨论了起来:

“从字面理解的话,李师的这句话是在说天道的规律是损掉多余的部分来补充不足的地方,仔细想想,其实很有道理啊!”

“一壶水烧开了放在那里,温度会不断流失,最终温度会变得和大气的温度大致相同,这不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嘛?”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不止啊,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包含了进去。”

几个理工男开始用热力学解读九阴真经的这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后面是什么啊?”

“好像是……是故?”

“是故什么啊?”

“……”

一群人心痒难耐。

办公大厅里,顾泰禹和一帮荣誉顾问们又用了半个多小时将九阴真经的虚部内容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