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站在光里的男人!(第2/4页)

艺术家们所求的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讨论的空间,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控制好影响和范围,对艺术的发展还是有好处的。

陈立安想了好一会隐约猜到杨老头所谓的大棒落在自己身上是什么意思了。

现在给艺术家自由讨论空间的不就是自己的工作室吗,能聚集这么多人不就是有很多成名的艺术家嘛,这些条件要是不存在,还闹腾个屁,都回自己的出租屋闷头画画去吧!

想明白关键的陈立安顿时不紧张了,在街上晃悠了一圈买了好几盒一次性杯子又回去了。

等陈立安回到工作室的时候,已经来了很多人了,屋里都坐不下了,院子里还有很多人在看自己的作品。

陈立安进来后,也没主动去聊什么,只是去烧水给每人倒了一杯茶。

他的脑海里有了越来越多的想法,有了对这件事不一样的看法,有了对艺术不同的认知,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没等多一会院子里已经人满为患了,一个二进院乌泱泱的都是人,比昨天多了不知道多少。

陈立安也不进屋了,进屋说话太费劲,昨天嗓子都喊哑了。

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么多的人,陈立安真有一种非法聚会的既视感。

很快杨老头也过来了,和他一起是好几个老艺术家了,院子里不少人都是他们的学生,他们一进来大家都跑过来认老师了。

昨天来的记者今天也来了,还有人在院子里架起了摄影机,就像几个月前就圆明园画家村被拆除的时候一样。

院子里闹腾了好一会才安静了下来,杨馆长就主动开口,笑着对大家说道:“今天来的大部分都应该认识我吧。”

“有不少是我的学生,也有不少在我这办过展,前几年的现代艺术大展,也是我经手策划的。”

“当时可闹出不小的动静,这几年国内的艺术环境变好了,但是也不好,东村没了,圆明园画家因为城市化建设也没了。”

说到这杨馆长顿了一下,扫视了一圈说道:“今天能来这么多人,说明大家都想有一个可以自由探讨的空间,立安很不错能给大家提供这么一个空间,但是这里能持续多久谁也说不清楚。”

听到这陈立安很默契地配合做出一副无奈的样子,主动接过话茬说道:“艺术需要空间,需要自由,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讨论艺术,艺术家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也想有自己发声的空间,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声音不会让一切变得美好。”

“艺术是追求美,不是自我意识过剩的宣泄,今天一大早就有朋友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不要命了。”陈立安说到这自嘲地笑了一下,看着一张张在寒风中的面孔说道:“就连我的朋友都把我当成洪水猛兽,似乎下一秒就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情。”

“为什么艺术家这个群体会给大众带来这样的印象?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陈立安叹了一口气,指着院子里的那棵枯树说道:“虽然想不明白,但是我知道在这继续下去,我们就会像那棵树,大众会开始嫌弃我们,觉得艺术是没用的东西。”

“也许明天也许后天,我就会嫌弃那棵树没用,把塔砍了,顺带着把这个装置艺术当成垃圾给丢出去,把院子变成我认为我需要的东西,种上葡萄架,放两把摇椅,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舒适惬意。”

陈立安走到那棵树前,使劲拍了拍转头对大家说道:“在很多人眼里,现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就像这棵树一样,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的高速发展之中,有些问题是难免的在这个树下骂它几句它就能长出绿叶了?”

“我年纪比较小,看问题的角度有时候可能不成熟,也比较天真,有些东西的确需要批判,需要警醒,但不是一味地发泄和指责,艺术家也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是吗,你的艺术如果不能让社会变得更好,那你的呐喊就是无用的,只会让人觉得吵闹。”

陈立安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之后,对着院子里的所有都鞠了一躬说道:“今天说这么多不给大家上课,只是我自己对艺术的一些看法,艺术是自由的,但是艺术家不是,只要生活在社会里就有自己社会责任,社会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

做了最后的发言后,陈立安就不再说话了,他今天说的这些和院子里大多数艺术家的艺术理念是相违背的。

院子里一百多人最起码有一半是波普主义和玩乐主义,和陈立安的理念是有冲突的,他们喜欢调侃,调侃人调侃事调侃社会风气。

喜欢把一些不好问题展现出来,又不喜欢把一些美好的东西展现出来。

如果艺术家都是这样,那这个社会就完蛋了,当所有人都在说这里有问题,哪里有问题,就是不告诉你哪里没有问题,那这个社会就真的有问题了。

能玩艺术的都是聪明人,不是聪明人搞不了艺术,他们的思想和看问题的角度都很深刻,陈立安说的话,他们自然也能听明白。

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正在有人想要反驳的时候,杨老头又站出来了,看着他们说道:“我觉得立安说的很好,他的作品没有反应时代的阵痛吗?但是他的眼睛里不光有阵痛,还有阵痛之后带来的美好,不要认为这是讨好,这是妥协。”

“是他的眼睛总能发现美,哪怕是残酷的美。”

院子里吹过一阵冷风,红丝线和钢管摩擦发出的空鸣立马响了起来,似乎是在应和陈立安和杨馆长的话。

院子里的所有人都下意识的看着身边围绕的红色浪潮,这一刻他们感觉到的不是浪潮所带来的震撼,不是对装置艺术视觉冲击的震撼,而是顺着陈立安和杨馆长的话,重新去看待这件作品。

从地底钻出的钢筋水泥,缠绕在枯树上的钢筋丛林,穿破院落墙壁的水泥柱,这一切都在表达一件事,工业化社会变革对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我们生活的土壤和文化在消失。

如果只是这样,那这个作品似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陈立安加上了各种色彩,加上了红丝线组成的浪潮,加上了七彩斑斓的玻璃投射出来的光斑。

这种破坏之后所带来的美好也在这一刻被展现出来了。

发现残酷,但是也发现了美。

这或许就是昨天看到这个作品后带来震撼的原因吧。

院子里变得很沉默,不管认不认可陈立安的理念,在这一刻他们都感受到了陈立安所传递的思想。

安静并不代表认同,人群之中不少人此时都转身默默离开了,也有人抬起脚步又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