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偷采(第2/2页)

这些人可都是真正的大宝贝啊!

原本只是想着弄点创汇的东西卖卖,这下好了,有这么一帮子高明的匠人,小小工艺品加工厂,也有了做大做强的潜力。怎能不叫人心花怒放。

创汇时期,顾名思义,就是出口到海外创收外汇的时期。

主要有两个时段,一个是四九年到六零年,另一个就是七十到八十年代,也就现在所处的这个时期,中间因为历史原因,一切停摆了,没有生产。

前面的时段也叫创汇早期,到后来世面上流传比较多创汇产品主要是七八十年代的,在这个时期,各地纷纷涌现出为出口而生产的工艺品。

出口换回来的外汇,又投入到国家生产建设当中,尤其是改革开放,需要大量外汇储备,工艺品这些年开始越来越盛行。

出口的大头主要是瓷器、其次包括景泰蓝、手雕、漆器、织锦和刺绣等东西。

吕律主打的就是手雕了,这里面饱含的东西也多,木雕、玉雕等都是,松花石也叫松花玉,那也是高端产品,只要精美好看,别说是这些好东西,就连木头,也能变得很有价值。

而这也是吕律到区上一找,立马就得到支持的原因,甚至主动联系外贸公司,提供销路的原因。

因为急需,也是业绩。

对于吕律和区政府而言,也是双赢的局面,自然一拍而就。

张顺安迫不及待地打着手电筒,从主坑洞口爬了进去,吕律也赶忙跟上,小心护着。

他在洞里打着手电也走得小心,四处观望,对于那些骨骸,只是一扫而过,并没有啥波澜,注意力全在石头上了。

“这矿坑算不上大,但里面的松花石品质却是相当不错,保存得也很好,感觉像是刚开出来没多久,正想大力采挖的时候就突然停止了一样……宝地啊!小吕啊,你能不能把这儿给盘下来?”张顺安有些期盼地问道。

吕律摇了摇头:“你也知道这东西稀缺,而咱们又是从伊春过来的,这要是公之于众,怕是就轮不到咱们了,江源的人可不是憨憨,这样的事情他们自然也会争抢着去做,而且,一旦暴露出去,本就是国家矿藏,很大几率是被接手管控,你去当过矿工,干了两年多,应该知道里面的弯弯绕绕。咱们争取现在多弄些原材料就行。”

吕律想着创汇赚钱,别人也想,主要是吕律并不打算局限于此,能用来加工工艺品的材料很多。趁着没啥人管的时候,能先捞点就先捞点吧,以后的事儿,以后再说。

赚不完的钱,他只是想积多攒些财富,以后老婆孩子热炕头就行。

商海,他是再也不想涉足了。

工艺品加工厂,对吕律来说,本就是个赶山见到好材料时诞生的念头而已,往后日子还长,看情况适时改变经营策略就行。

现如今能免费得的东西,何必再去花上大笔不讨好的冤枉钱。

就看谁快了。

张顺安想了想,有些遗憾地说:“这倒也是!放心吧,我们会抓紧时间,多积攒一些。”

“那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如果没人阻挠,就继续开采,如果有人干涉,那就撤,咱们能做的东西还有很多。在这种深山里,很少有人来,只要做得隐蔽,也能开采很长时间,能赚不少了!”

随后,两人又在洞里转了一会儿,各自带着两方松花石出来,回到河对岸的营地。

采挖的松花石,得从这河沟里所在的山里,搬上近三里地才能进行装车,接下来这一帮子人,有得忙了。

在搭好的窝棚里跟众人一起吃了顿饭,吕律也趁机跟他们讲了各种注意事项,把采矿的事情交给张顺安,运输的事情则是交给孟兆华,尤其叮嘱注意安全和不要到干饭盆里乱走动。

第二天早上,吕律则是叫上张韶峰等人,就以这窝棚为中心,开始各处打拐子和砍树皮。

目的很简单,告诉那些可能深入到这些地方的人,这里已经有人提前到过了,尽量减小外人闯入的几率。

相信他们看到那些穿山沟的人留下的标记,也不会再往这里闯入,能让事情隐蔽更长时间。

这事儿就忙活了几人整整一天的时间,晚上再回到窝棚,已经看到张顺安领着十多个青壮,从河里和山坡上,翻找出了一车的松花石原石和江捞石,小的用箩筐挑,大的直接用人抬,已经装了一车。

照这样下去,三天时间,这三辆车子,就能运回去第一趟松花石。

也就在之后的一天,吕律给张顺安留了一笔生活开销费用,然后看着他们有序地进行采挖翻找,也放心将事情交给他们,跟张顺安和孟兆华打过招呼后,领着张韶峰等人,一头扎入了现在枝叶初绿,野菜杂草刚刚萌发的干饭盆,开始抬棒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