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第4/8页)

这种当然是失败。

只是我觉得对于中国队在本书中的世界杯这条主线来说,这样不算失败。毕竟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就能打进淘汰赛,而且还是输给了强大的法国队,怎么能算失败呢?

简直是一场“光荣的胜利”。

这样一来,读者们从情感上来说不会有丝毫觉得可惜的。

因为输的很正常,就该输。

我所谓的“失败”应该就是有遗憾的,让人觉得不应该这样,其实应该可以更好,太可惜了,有点憋气……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样?这不是和读者对着干吗?

我当然不是和读者对着干,《禁区之狐》毕竟本质上还是一本爽文啊……

只是我认为这届世界杯上的“失败”对于书中这支国家队,这些国脚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牵扯到我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成长了。

所有人都在成长,胡莱在成长,胡莱爸爸在成长,谢兰在成长,王光伟、张清欢、陈星佚、罗凯……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在成长。

利兹城这支小球队也在成长。

中国队、中国足球自然更在成长。

在校园篇里我已经通过校园足球的发展描述了中国足球的改革和成长。

但这还不够。

落到“国脚”这个群体上,其实是没有成长的——到目前为止是这样。

他们只是一群由个个角色组合而成的群体而已,并没有形成一种共同意识。

但他们不可能一直这样,在未来他们势必是要成长起来的,要有变化。

这正成长不是实力上的成长,而是内心的成长。

陈星佚、张清欢、罗凯、王光伟、夏小宇……他们的实力其实都在增长,内心也在变强。可这是作为“职业球员”,而不是作为“国脚”,两者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职业球员踢球是为了赚钱,为了自己各式各样的目标和理想。国脚踢球则是为了更多形而上的东西。

有读者说让他们不爽的原因不是中国队不能小组出局,而是出局的方式,感觉太容易满足了,没有求胜心,提前认输了,在平局和输球都是出局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一把?

这让他们觉得这支球队根本没有一颗“冠军之心”,那章标题就像是莫大的讽刺。

我得说这位读者说的非常对,呈现出来的中国队确实就是这样的,也是我希望写出来的效果——让你看出这些东西,那说明我写的还挺好,目的达到了……笑。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本书写到现在三百五十万字了,只有主角胡莱明确地说过他的目标是捧起世界杯。

其他人,哪怕是王光伟、张清欢、陈星佚、罗凯他们,都没有表现出来自己在国脚生涯中的目标和野心。

第三卷第117章“胡莱的野心”里,我就借用胡莱和张清欢、丁元海三位国脚的对话表现了这种差异。

丁元海觉得这次就算没进世界杯也没什么,反正以胡莱他们的能力,下一届世界杯预选赛肯定有戏。

但胡莱却着急,因为再过四年,欢哥就二十八岁了,二十八岁职业生涯正值壮年的欢哥却只能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积累经验。

这不是浪费吗?

他希望中国队能够届届参加世界杯,这样欢哥的天赋才不会被浪费。

他的这个野心吓住了没什么远大志向,只想把眼前比赛踢好的丁元海。

也让张清欢这个曾经的国内头号天才失神——因为中国队次次都能参加世界杯会怎么样,就连他都想象不出来。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过,没这个意识。甚至连去踢世界杯,他更多都是为了完成爸爸的期望。

这届世界杯的中国队里那些老球员,诸如江万庆、姚华升,他们的表现也很出色,我花费了一些笔墨描写他们的坚持和表现,也描写了他们在面对平局的时候的欣喜。

对于他们这些这届世界杯很可能将就是唯一一届的老球员来说,中国足球的未来不在他们身上,所以他们成不成长无所谓,他们以后怎么样也无所谓。

而现阶段的国家队球员大多数其实和他们一样,在世界杯上并没有什么野心,也没有胡莱那样明确的目标说我要拿世界杯冠军。

他们的想法其实是这样的——“能参加一次就足够老子吹一辈子牛逼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能够3:3逼平巴西队就是老子的高光时刻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世界杯不败我的职业生涯就无怨无悔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张清欢、王光伟他们当然不会只参加一次世界杯,但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同样缺乏自我意识,并不觉得这次小组赛没出线是失败,或者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过要世界杯小组出线。

因为代入到那个世界中去想一想,就会觉得其实以中国队在这届世界杯上的表现,已经足够让国人感到骄傲。

假设,假设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2:2战平哥斯达黎加,1:1战平土耳其,3:3逼平巴西,然后小组出局……那么请问作为球迷的我们是该骂他们在对巴西的时候最后时刻收缩防守只想保住平局的做法是提前投降,还是高呼“国足牛逼”?

最后没出线,肯定会有人觉得遗憾,惋惜是肯定会惋惜。但要说遗憾和惋惜就会转变为指责这些球员不够拼、丢人现眼,像有些读者那样说很过激的话,认为国足给他们强行喂屎……我觉得那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平心而论,这些球员在书中的想法和表现都是正常的——有读者说在明知道拼一拼就能出线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

问题就是球员们不认为他们应该去拼出线资格,他们就满足于现状了。

况且客观上,当时的中国队已经精疲力尽,最后能够扳平比分都很不容易了。确实也没有余力再去进攻争取抢一个球——他们仅剩的所有的力气都只能拿来防守。

他们没有拼到最后吗?他们拼到最后了,只不过他们没有再进一步压榨一下自己,没有再逼一逼自己。

因为当时的他们对平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不觉得平局有什么不好的。

但那些读者们的批评错了吗?

没有。

毕竟我们是俯瞰他们的上帝,我们有上帝视角,自然知道他们其实是可以去冲击小组出线的。

而且作为小说读者,我们对这些被寄予感情的角色有更高要求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像战士一样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们希望他们拥有崇高的目标和追求,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代表足球运动中可贵的体育精神……

这没有任何问题,合情合理,而且也应该这么要求——毕竟我们看小说就是为了欣赏那些人类中伟大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