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策论(第4/5页)

张巡抚的船,在中午的时候到达了崇城县。

他没有急着去找黎青执,而是让人把他送到新码头那边——他要去看看这码头。

这会儿是正午,天太热了,新码头这边也就没有什么人。

可即便如此,也能看到这里的一切被规划得很好,安排得井井有条,地上也没有什么脏东西。

新码头很大,建得很好。

偶尔遇到几个人,还能看到这些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张巡抚心情很好。

天很热,但张巡抚拒绝了坐船,带着两个护卫走路前往县城。

这一路,他遇到了不少人,发现这崇城县的百姓,精气神跟临湖县截然不同。

等他进入县城,这样的感觉就更明显了。

天太热了,有些人觉得家里闷热,就拿着一把蒲扇,搬了个竹椅子坐在晒不到太阳的巷子里纳凉。

他们的脸上都是露着笑容的。

张巡抚走了一段,就找人询问,问他们知不知道金叶绣坊在哪里。

“你是外地来的商人吧?金叶绣坊离这里不远,我带你过去。”一个大婶道。

张巡抚当即道谢。

这大婶道:“不用谢,你多买点金叶绣坊的东西就行!”

“大姐很喜欢金叶绣坊?”张巡抚问。

这大婶道:“喜欢啊!我女儿在金叶绣坊做工呢!你是不知道,她一个月能挣一两多银子,人家中午还管饭,晚上也能回家……”

给大户人家当奶娘帮着奶孩子不能回家,一个月都只有这点钱呢!

张巡抚跟大婶聊了几句,算是知道了金叶绣坊的情况。

而等他来到金叶绣坊……金小叶问:“你是来进货的?要看看样品吗?”

金叶绣坊如今的生意做得挺大的,时常有外地的客商来进货。

金小叶会先带他们看样品,等他们选好要的东西,再算一算多久能做完,成本要多少,然后告知对方货物的价格以及交货时间。

张巡抚笑了笑:“我不是来进货的,我找黎青执。”

“你找阿青?他正好在里面。”金小叶指了指后院。

最近天热,中午李秀才会空出一个半时辰,让学堂里的学生吃饭午休。

有些学生不午休,会在学堂里用功,但黎青执不会。

他回家吃饭,还会趁着这时间教三个只上半天课的孩子一些数学科学方面的知识。

三个孩子是要午睡的,但等他走了,他们才会午睡。于是张巡抚进去的时候,就听到黎青执在给三个孩子讲乘法。

黎青执很早就让三个孩子背过乘法口诀,这会儿就用阿拉伯数字列算式,让他们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黎青执出了一道题,没一会儿,黎大毛就算出结果,紧跟着,赵小豆和黎二毛也算出了结果。

因为黎青执时不时用异能开发两个孩子的大脑的缘故,现在的黎大毛是个小天才。

黎二毛其实也聪明,但他不愿意用他的脑子,整天混日子。

“大毛真棒!”黎青执夸奖起来。

张巡抚也忍不住惊叹:“这孩子的算数当真不错!”

黎青执早就发现有人进了后院。

他还以为来的是金叶绣坊的女工,就没在意,一直到张巡抚出声,他才发现来的竟然是

张巡抚,有些吃惊:“张大人,您怎么来了?”

张巡抚道:“我去省城上任,路过崇城县,就来看看你。”

黎青执没想到张巡抚竟然会专门来看自己,有些惊讶。

教孩子不急在一时……黎青执让三个孩子去黎大毛黎二毛的房间午睡,自己则带着张巡抚去了楼上书房,搬了个凳子给张巡抚。

张巡抚坐下后,问黎青执:“子霄,崇城县这次的灯会,是你想出来的吧?”

“确实。”黎青执道。

张巡抚问:“我接下来就是巡抚了,你觉得我作为江安省巡抚,该做些什么?”

黎青执没想到张巡抚竟然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江安省是真的很富裕,但这个富裕,是相对于大齐其他地方来说的。

若是跟现代比,江安省多的是吃不饱饭的人。

黎青执平日里也会思考,要怎么让这些人过得好一些……现在张巡抚问起,他也就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比如说,可以花钱雇佣百姓挖河建桥修路。

搞基建是能盘活经济的。

老百姓手里有了钱之后会去买东西,商人卖了东西也有钱了,会继续做生意……这样到最后,大家都受益。

这是经济方面的,医疗的话……可以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年轻人,让他们学点简单的医术,然后在村里给老百姓治病,甚至还可以编一部简单的医书给这些人看。

至于教育……可以鼓动商人建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学堂,请一些先生免费给老百姓的孩子上课。这学校教的,当然不能是考科举的知识,单纯就是让老百姓认个字,会算个算数。

“大人您知道吗?之前崇城县出过这么一个事情,一个衙役拿了一张纸,随便在上面写了几笔,找到一户农民,说他们家牵扯进一桩官司,就让那农户吓破胆,最后给这衙役送了二两银子……老百姓不识字,就容易受欺负。”黎青执知道让所有人都读书认字,在这个时代是不现实的。

就算他提议的学堂盖了起来……读书要用笔墨纸砚,最后能去读书的,肯定是家中有点钱财的。

可即便如此,识字的人多了也是好事。

黎青执说了很多。

他不确定自己说的这些能不能实现,但只是说一说,又没有什么关系!

最后能不能实行,张巡抚可以自行判断。

就像常端那边……他将自己在现代的时候了解到的酒楼相关的一些知识都写了下来给常端送去,但最后要不要用,看常端。

张巡抚出口询问,是因为他觉得黎青执的想法与众不同,想让黎青执给他一些意见建议。

结果……黎青执说的这些,出乎了他的意料。

这些建议都非常好,最大的问题,是雇百姓修路、培养大夫、建学堂什么的都需要钱。

就在张巡抚纠结的时候,黎青执问:“大人,您知道晒盐吗?”

江安省是沿海城市,崇城县虽然不靠海,但离海边不远。

因为这个原因,崇城县的盐价不算贵,十文上下就能买一斤,再加上可以买咸鱼什么的补充盐分,这里的老百姓不缺盐。

但跟现代比……这时候的盐价真的很贵!

黎青执了解过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制盐的,然后就发现……江安省的盐场依然在煮盐。

煮盐需要很多燃料,成本很高,要是能换成晒盐……到时候不仅产盐量会上升,盐场还能赚更多的钱。

盐一直掌握在朝廷手上,黎青执知道自己不可能用这法子挣钱,干脆就将之告诉了张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