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皇陵(第2/2页)

在大明北伐前的数年时间里,不论是清虏的登莱地方官员,还是当地驻军,大多都跟长山岛上的齐国人暗通款曲,面对无数难民浮海逃往长山岛,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齐国人的情报参谋或者商人,有时候也堂而皇之地在登莱地区行走,甚至还会得到地方驻军或明或暗的保护。

不是奴才不为我大清尽心效忠,实在是齐国人给得太多呀!

待登莱光复后,这里又成为齐国于大明北方最为重要的移民中转点,联系更为密切。因移民输出而产生的巨大消费需求,也畸形地促进了登莱地区的民生发展。

不过,随着两年前齐国将长山列岛移交给大明,转而将北方移民中转点转到胶州的浮山所(今青岛)后,登莱又变得沉寂起来。

七里庄及周边数个村镇的农舍大多破烂不堪,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秆围起来。每户农家,两到三间屋舍,往往就是两三代七八口人(甚至十几口人)拥挤在一起的唯一住所。

农人们的衣着更是简陋单调,条件好一点的会穿一件麻布衣裤,大多数人全身只有一条衬裤,有的还是光腿。

因为正值初夏时节,几乎所有人男人都赤果着上身,只着一条犊鼻裩短裤,大部分的孩童却是不着任何衣物,光着屁股四下奔跑嬉戏。至于妇人,虽然穿着衣裳(古人上身穿衣下身穿裳),但也是粗布麻衣,而且落满了补丁。

所有人脸上带着一种不健康的蜡黄,颧骨突出,站在村口,眼神热切地看着一众齐国人。但四下护卫的明军官兵,将他们挡在外围,不得靠近。

“他们大概又是想获得我们的赏赐吧。”齐子纶看了,心下有些不忍,转头便吩咐几名随行的齐国官员对那些村民施以钱物。

“且予他们吧。”齐远山见那几名官员皆目视于他,摇头苦笑道:“每个村民赏五角。”

“五角?是不是太少了?”齐子纶说道。

“殿下,五角已经不少了。”齐远山说道:“此间百姓,一年所得也不过五六两银子。我们于此近两月时间,几乎每家农户皆得赏银超过五块银元以上。若是再多赏赐,怕是要使之生出贪婪之心了!”

“五块银元能作何用处?”齐子纶愕然,“这些银钱怕是连几件像样的衣物都置办不了!更何况,我皇室于此修建皇陵,要将其居于此间的房屋和田地尽数征用。他们无有更多银钱在身,如何于他处另置家业?哼,至于我齐国交付于登莱官方的二十万征地费用,多半落不到他们头上。”

“殿下,大明的穷苦人家无以计数,咱们救不过来的。”齐远山颇为无奈地说道。

“大明天朝,物华天宝,怎么会这般模样。”齐子纶怔了一下,随即摇头叹道:“大规模的战乱已结束五年了,大明的民生经济怎生还是如此……不堪?!”

齐子纶,乃是皇家第十一子,贵妃(大明公主)所生,今年方满二十,海军仁勇校尉(中尉),服役于本土舰队。参加完对日战争后,便随同齐远山访问大明,并代表皇室,在登州筹建皇陵。

来大明之前,因为受母妃影响,对这片神州大地充满了无限期望。然而,在蓬莱港登岸后,心中所存的一切美好的幻想统统破灭。

他们一行乘坐四艘战舰,驶入蓬莱港停泊。当时,船上的许多猪禽牲畜在途中死去,海军官兵遂将牲畜丢入海中,而那些岸边的大明百姓望见后,却纷纷跳入海中,争抢着又将它们一一捞了起来。

询问一番,百姓答曰,弄回去后处理干净,再用盐腌上,待过年,全家人便可享受一顿丰盛年饭。

在蓬莱县及七里庄探查先祖坟冢时,看见那些随行的民夫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一碗稀粥,午饭是半个黑馒头,一根大葱,然后一碗清水。至于护卫的明军官兵,饭食稍好一点,但无非就是喝的粥要稠一点,馒头多了一个,而且晚上也能喝两碗稠粥。

要知道,在齐国不论是汉洲本土,还是几个海外领地,早就形成了一天吃三顿的饮食习惯,而且还时不时地能沾点荤腥,靠近海边的更是经常可以食用各种鱼肉。在齐国境内,是很少能看到这种民众普遍面带菜色的情景。

齐国使团一行人见状,深感同情,常常把吃不了的食物送给随行的民夫和明军官兵。他们千恩万谢之外,甚至连齐国人喝剩下的茶叶,都要过来,煮开了接着喝。

至于看到齐国人享用的砂糖、咖啡、烟草,以及各种水果肉食罐头,更是稀奇得很,满脸充满了羡慕神色。

“我齐国发展近四十年,也是逐步工业化的四十年,每年所创造出的财富数量,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齐远山说道:“而大明,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它现在仍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在整个东方大地,日本、朝鲜、安南、柬埔寨、暹罗等等,皆如此般。甚至,就是那遥远的印度、波斯和奥斯曼,亦为不同。”

“那我们齐国需要帮着大明发展工业化吗?”齐子纶小心地问道。

“那要看大明对我齐国要表现出何种态度而定了。”齐远山悠悠地说道:“战略协作发展?还是遏制性打压?一切皆由大明自身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