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大坂秋之阵(一)(第2/2页)

“是,将军!”参谋军官敬了一个军礼,转身离去,准备搭乘小船,传达苏忠福的命令。

此次征伐日本,齐国出动了十个陆战营,两个炮兵营,五千一百多官兵,另外还集结动员九个藩属国兵力一万六千余,共计战兵两万两千人。

各藩属国根据自身实力大小,出兵人数在四五百人到数千人不等,其中云州镇兵力最多,不仅出动大小战船二十余艘,还出动陆军部队三千六百余,骑兵八百多,占所有藩属国应援总兵力的近三成。

整个联军统一由齐国海军琉球舰队总司令、镇国将军(中将)万长树指挥。根据战前军议,联军先集中所有专业战舰,齐聚江户弯(今东京湾),以猛烈的炮火轰击江户港及附近沿海城镇,做出直捣幕府中枢的架势,吸引和调动幕府各地军队于此集结。

随后,联军虚晃一枪,携所有登陆部队转攻大坂,占据这处日本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中心,夺取该地存储和交易的大量粮食、肉禽、副食等物资,以为联军后续补给。

若是幕府军队不为所动,则北上往攻京都,夺占这座日本天皇所据的都城。

没错,这个时期,日本名义上的首都还是京都,而不是幕府所在地江户。

无论联军是否能攻占京都,幕府军队势必都会全力来救。届时,联军将根据幕府军队的调动规模,或于野战中歼灭来援幕府军队,或弃京都退守大坂,然后乘船转攻江户。

相信在经过这么一番调动后,幕府主力军队已经是筋疲力尽,难于应对联军接下来的流动游击,说不定可以一战而克江户。最不济,也能打下幕府控制下的数座沿海重镇,最大程度地削弱幕府的实力。

像日本这种地狭人稠的国家,而且大部分重要城市距离海边都不到一百公里地理布局,是根本无法应对拥有绝对海上优势的国家发起的大规模进攻。

因而,此战联军据有完全的主动性,可以选择对己最为有利的进攻目标和作战方式。

“命令那三百骑云州镇的骑兵撤回来,遮护登陆场左右两翼;命令占城火枪营、卫国神火军第二营、河仙镇先锋营停止前进,就地修筑防御工事,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已经登陆上岸的第一混成团指挥官、昭信校尉(上校)曹广胜收到苏忠福的命令后,不由撇了撇嘴,无奈地向传令兵吩咐道。

虽然登陆场异常混乱,但作为第一批登陆上岸的最高指挥官,曹广胜立即接过了所有部队的指挥权,将已上岸的一千五百余各藩属国部队和一个营的齐国陆军收拢在一起,准备以攻代守,将战线直接拉到大坂城下。

然而,陆军最高指挥官的谨慎和小心,让他失去了第一时间攻打大坂的机会,心中不无遗憾。在他看来,在联军发起登陆行动时,是最为虚弱,也是最为无力的时刻,大坂守军只要鼓足勇气,出动数千兵马,绝对可以对联军造成严重的伤害。

可是,大坂守军却选择了据城死守,漠视联军的登陆行动。这说明他们的兵力非常虚弱,或者说士气不高、战意不浓,以至于不敢出城袭扰联军登陆。

据黑衣卫的探子和琉球商社的那些水手报告,大坂城防御并不严密。当年德川家康两攻大坂时,几乎将该城的防御设施全部捣毁。

后来,即使大坂进行了一番大规模的重建,却并没有恢复丰臣秀吉时期那般严密的城防。估摸着,以德川氏所据有的强大实力和赫赫威势,没有哪个藩国敢来打大坂城的主意。

“数十年前,大坂城经历了所谓的冬之阵和夏之阵,如今,正值秋日,我们齐国携各藩国联军攻至大坂,岂不是又给他们凑了一个秋之阵?”齐国陆军第五营营长、宣节校尉(少校)祝茂辉笑着说道。

“秋之阵?”曹广胜苦笑一声,“那也得大坂守军倾力配合一下,将军队都拉出来,跟咱们堂堂正正摆开阵势,打上一场,那才符合秋之阵的称谓。不过,瞧这般情势,大坂守军是铁了心的准备坚守城池,做困兽之斗了。”

“那说明他们兵力不多,只能据险而守。”祝茂辉手搭凉棚,朝远处的大坂城眺望着,“不过,咱们必须速战速决,以最快的速度攻占大坂。要不然,让城里的幕府军回过味来,直接一把火将城里的物资给烧了,那可就白瞎了我们一通忙活。”

“大坂城里的守军应该没有这般果决吧?”曹广胜摇摇头说道:“据说,这座城市里有二三十万人口,每日消耗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是全日本的稻米交易中心和最大的商业中心,与江户、京都,号称为日本三都。如此重要的城市,幕府军必然不敢如此决绝地将其故意破坏。”

“那最好不过了。只要咱们打下这座大坂城,就可以完全实现我们战前设定的因粮就敌的战略方针了。”

“长官,云州镇骑兵回报,在前方淀川河两岸发现数千幕府军簇聚!”这时,一名作战参谋匆匆跑来,报告了一个令人非常意外的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