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真人(第2/5页)

他完全牺牲了自己。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讲周恩来同志的贡献,但一直都讲得不够。

周恩来同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称赞他。但也不光是称赞,诋毁周恩来的话也有,像周恩来同志的“世故主义”,周恩来同志如何如何“不讲原则”,周恩来如何“和稀泥”,这方面讲的人也很多。

我觉得不管是称颂的或者是诋毁他的人,都没有认识到在中国革命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关头,周恩来同志作出的关键性贡献。当时的党中央不知道少了毛泽东的长征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当时的毛泽东同样也不知道自己留下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所谓的历史真实,不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安排好了的,我们走到这就是遵义会议,走到这就是延安,走到这就是天安门,没有这样的安排。全是什么?全是人的努力、奋斗、牺牲。

共产党一步一步这么走过来,在这其中周恩来表现了极大的历史自觉。他通过组织,通过协调,把党的力量最大可能地凝聚在一起,把一个散射的手电筒的光芒变成一束激光。

组织协调工作当然不光是周恩来同志一个人做的,但是周恩来同志是党内最杰出的组织协调工作者。这点,我觉得是毫无疑问的。在长征之前那个晚上周恩来与毛泽东的谈话,它的结果决定中国革命命运。

31.周恩来巧解博古心结,毛泽东获真正领导权

在长征的过程中周恩来与博古还有一次重要的谈话。

博古当时是我们党内很年轻的领导者,他出任中共中央临时总负责人时还不到25岁,很年轻,长征的时候博古同志也就是二十八九岁的样子。这样一位年轻的领导者,当然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思虑还不够周全。

因此,博古在指挥反“围剿”的过程中,在指挥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有一些失误。那么到了遵义会议的时候,就有一个更换领导权的问题。博古在当时不太适合继续担任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了,要做一个调整。当时倾向于由张闻天来负责,但是还没有完全地明确。

由于这个原因,遵义会议开过之后,中央的两个挑子,一个是中央的印章,一个是中央的文件,这两个挑子还跟着博古同志。从内心来说,博古还是有些疙瘩没有解开,思想上还存在着问题。这种情况一直到遵义会议开过20天之后。

1935年2月5日,在云南威信地区一个叫“鸡鸣三省”的地方,中央常委讨论分工问题,正式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担任党中央书记,在党内负总责。周恩来那天晚上在那个地方与博古有一次彻夜长谈。

我们前面讲的周恩来与毛泽东的那次彻夜长谈,没有只言片语留下来。那么这次周恩来与博古的谈话是有东西留下来的。博古同志在1946年因飞机失事牺牲了。因为周恩来那次跟他的谈话令他印象至深,他把这个谈话的内容告诉了潘汉年,潘汉年也作了一些记录,后来就流传下来了。

实际上那天晚上,周恩来没有一句批评博古的话,他完全用现身说法告诉博古,你我都是吃过洋面包的,你是留俄的,我是留日留法的。吃过洋面包的人都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对中国的国情不是那么了解。

周恩来说,自从我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后,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吃过洋面包的人领导不行,我们要找一个真正懂中国的人,这个人才有资格领导中国革命,而且他才能够把革命搞成功。老毛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你我都当不成领袖,老毛行,我们共同辅佐他,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事情搞成。

这是周恩来推心置腹地跟博古的谈话。

第二天一早,博古就把中央的印章和中央的文件全部交出来了。

后来博古在党内一些重大问题的斗争中,都坚决地站在中央这边,比如说与张国焘的分裂倾向的斗争。博古后来在牺牲前多次回忆周恩来与他那天晚上的谈话,可见对他印象之深。

这难道不是周恩来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吗?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领袖层里的这种非常复杂的组织协调工作中,作出了无人取代的独特贡献。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革命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领导同志配合,我觉得中国革命是万幸的。如果说是有运气的话,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幸运。就像小平同志讲的那样,毛泽东思想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在这个智慧结晶背后一次又一次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人,就是周恩来。

32.毛、周、朱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万幸

我们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幸运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结合,但不是说这个结合从一开始就紧密无间,不是说他们互相之间一点儿疙瘩都没有,一点儿矛盾都没有。

比如说毛泽东和朱德,朱毛会师之后,在关于领导权的问题上,在有关红四军到底怎么发展的问题上,两个人就是有矛盾有分歧的。尤其是在1929年红四军的“七大”和“八大”上,经过民主选举,把毛泽东同志选下去了。陈毅取代了毛泽东成为军委书记,后来陈毅到上海去汇报工作的时候,朱德又成为军委的代书记。当时红军的领导工作,实际上就是朱德把毛泽东取代了。

到了中央苏区,中央局于1932年10月上旬召开宁都会议,撤销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由周恩来担任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也把毛泽东的指挥权给替代了。

在我们党进行路线方针政策选择的时候,有些争论,对于真正的共产党员来说,是不避讳的。比如说在红四军的“七大”、“八大”、“九大”上,毛泽东与朱德和陈毅发生了比较大的争论。在我们党发展的历程中,有过一些不成熟的阶段,正是因为有这些不成熟,它才有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当初红军内部发生比较激烈争论的时候,毛泽东36岁,朱德43岁,陈毅也就30出头。大家当时都是在一个最富有创造力的年龄。在这个年龄,大家的这种激情和见识不一定完全一样。虽然革命必然成功这个目标和信念是一样的,但是个人的思想、脾气、性格是不一样的,对形势认识也不一样,这种碰撞就是在所难免的。在那个为了理想流血牺牲的年代,领导层中间、个人之间产生了一些隔阂,但并不妨碍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为珍贵的地方。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配合是我们党的万幸。1976年,周恩来1月份去世,朱德7月份去世,毛泽东9月份去世,他们三个伟人在同一年离开。这仿佛又是历史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