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收粮

◎“他不答应也得逼着他答应。”◎

“兴许是在羽林卫里头当大官的吧。”孟氏也说不太明白:“当大官的能见到太子爷, 甚至是皇上,就知道了呀。”

卫容与晃了晃小脑瓜:行吧。不管怎么说, 他二叔打胜仗了就好。

让人没想到的是, 到了后天一早,京城却流言四起,是从樊楼的早点摊上传开的:说卫景英战死在冀州了。

“可惜了,”一面白微须的中年男子吸溜着咸香可口的豆腐脑, 摇头哀叹:“前年才娶上媳妇儿吧, 还没后呢。”

“下一个去送死的不知道是谁家的儿子喽, ”一老年男子挤出两滴泪来:“这年景真是不好啊。”

还有人悄声嘀咕:“要我说呀这天下谁坐不是坐, 关咱们百姓什么事儿……”

……

离樊楼不远处的一处拐角, 一名男子吹了声口哨,很快, 另有一名男子从樊楼熙熙攘攘吃早点的人群中钻出来,鬼鬼祟祟地与他碰了头, 二人相互使了个眼色:“走吧。”

这两人正要溜, 忽然迎面两团雪朝他们面门上糊了过来, 吓得他们偏过头去:“呸, 见鬼!”

他们还没来得及瞧清楚怎么回事。

“奸细!”有女童劈头盖脸地喊了一声,嘿嘿, 这俩玩意儿可算让她给找着了。

而后四下里想起了催命般的脚步声,一刹那黑压压的京兆府捕快们就把这俩人给堵上了。

带头的功曹赵明低头往地上找了找,一身利落衣裳的小丫头卫容与拍了拍蹭到身上的土,叉腰气咻咻地道:“就是这两个人说我二叔战死沙场的,哼, 我二叔明明打得你们小吕布满地找牙……”

时间倒回半个时辰之前。

曾嘉玉一大早匆匆去了卫宅, 进门面色青白, 哆嗦着嘴唇:“娘,娘……”孟氏惊道:“老二媳妇儿你怎么了?”

“没,没什么……”曾嘉玉本想说今日一早婆子出门买早点,走到半路听说卫景英战死了,但她一看到孟氏就不敢说出来了,怕婆婆承受不住丧子之痛……

她垂下头:“晚上做恶梦了,没事。”

孟氏总觉得她不对劲儿:“快进屋来。”把神情恍惚的曾嘉玉拉进暖阁里,她去后院找了卫容与过来:“囡囡去陪着你二婶。”

“嗯,”卫容与甩着小短腿滚进曾嘉玉怀里,掰着她的脸道:“二婶,你怎么哭了呀?”

曾嘉玉抱着她强颜欢笑:“没事二婶没事……容与你说你二叔什么时候回来啊?”

卫容与眨巴了一下眼睛:“二婶,前天羽林卫的秦公子来咱家了,说二叔打了胜仗……”

“打了胜仗?”曾嘉玉急促地问道:“秦公子,哪个秦公子?”

京城里的秦氏只有天子一家,不是皇子就是王,怎么会进羽林卫呢?

卫容与:“二婶,秦公子说他与二叔交好,你不认识啊?”

曾嘉玉:“与你二叔交好?”与卫景英交好……她愣神问道:“是不是十一二岁的样子?”

卫容与点点头:“嗯啊。”

十一二岁的秦公子,莫非是……

曾嘉玉忽然抱起她去问孟氏:“娘,前天太子殿下来咱家了?”

孟氏和卫容与皆是一愣:“太……太子爷?”

曾嘉玉点点头:“定是他了。”既然太子亲口说卫景英打了胜仗,那外头传的……定是假的。

来不及细说,她道:“囡囡,叫上你四婶去樊楼听听是谁在散布你二叔战死的消息?”又是从哪儿听来的。

散布传言的人,会不会别有用心?

说完,她急匆匆去京兆府告诉京兆尹曾文。

非常时期,京兆府对京城的防守那是谨慎到变态,接近变态都会招引来曾文骂人,他立马亲自带人将樊楼一带围拢管控起来。

……

就在大仗没打起来,小仗时常获胜从消息传回来的七八天时间里,卫景平已经到了漓州府外,城门紧闭,根本进不去城。

他转而先去了紧挨着的新昌府。

卫景平才在客栈安顿下来,徐泓就来拜访他了,皮笑肉不笑地道:“卫四啊你就这么想我,这才几天就追随哥来这里了。”

徐弘满面胡茬,脸颊微微凹陷下去,身上正五品通判的官袍有些皱巴,一看在这儿就忙得团团转,没少耗费心血的模样:“昨日钱庄刚挂牌,我一早去里头转了一圈,零零散散地有几个人来办事儿。”

他在新昌府开办的钱庄摒弃了京城模式,徐泓到任后直接盘下了个门面,稍稍一装潢,挂上正通钱庄的牌号,雇了个钱谷师爷做掌柜,很快就开业了。

愁的是来存款的人几乎没有,由于没有库存银子,并不敢对外放贷……也就说,还没开张进账呢。

他正在和知府姜听商议怎么才好不动声色地把漓州府的商贾富户撬过来呢。郑王看得颇紧,下手不太容易。

“徐兄,”卫景平拿热毛巾擦了一下脸:“我一路上过来,见到几家新昌府的商行还在和漓州的商贾做粮食的买卖,姜大人知道这事吗?”

“怎会不知?郑王一造反城里的商贾就开始屯粮了,”徐泓说道:“漓州和新昌府两地民众来往过甚,就算朝廷有旨意,也禁不了百姓之间的物资买卖。”

那些商贾一早就囤起了粮食,就等着仗打开了物价飞涨,高价往外卖呢。

卫景平说道:“那姜大人就坐视不管吗?”

徐泓说道:“姜大人只不允新昌府与漓州之间大量的粮食买卖,但是……要是全禁了的话,怕是会祸及漓州的百姓。”

卫景平:“嗯,挨着漓州,姜大人不得不谨慎。”

万一和郑王撕破脸皮,先挨打的可不就是他们新昌府了嘛。因而每做一个决定都得瞻前顾后。

徐泓又同卫景平说了些旁的事情,黄昏降临时,门外传来了马车吱吱呀呀的声音。

“唉呀卫大人,”新昌府的知府姜听忙完公务后赶到卫景平下榻的客栈,他身材干瘦,面色黧黑,两道浓眉修长过眼,双目炯炯,通身颇有官威,行了礼后说道:“下官有失远迎,请大人恕罪。”

他是正四品的官儿,见到正三品的户部侍郎可不得自称是“下官”,卫景平还了礼:“姜大人。”

开场先寒暄了几句。

“姜大人在新昌府做了七年知府,从到任至今府库之中有存银36万两,”卫景平如数家珍:“米2000石……,期间年人口增14余万……”

新昌府的方方面面,他摸了个底朝天。

“卫大人好个记性。”

姜听愕然,心道:怪不得卫景平这么年少就能身居高位,果然胸中有丘壑。

不由得生出几分敬畏来。

卫景平没兜圈子,和他说了来到新昌府的想法后道:“有一事要拜托姜大人。”

姜听不愿意新昌府卷入郑王的叛乱中,一听他这话面皮就绷紧了,僵笑道:“卫大人只管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