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造势

◎他在心里不禁叹气:这朝代汇个款真难。◎

卫景平又是一个狂汗大无语:“……”

关家这是在多年为关红芹愁嫁中愁变态了吗。

他大受震撼。

周美彦笑得差不多了, 捂着肚子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他俩挺……般配。”

虎得般配。

他心道:哎呀呀,还是要多出去走走, 京城里就没有这么妙的人和事儿。

卫景平脑补了一下他三哥的事情, 后知后觉地一个没忍住也发出魔性的笑声来,差点把金灿灿一家三口都给招来看看需不需要暴打周美彦这个陌生人一顿,好一会儿他才敛去嘴角的笑意问道:“我爹只说他等我三哥娶了亲再回来?没别的了?”

等到十一月份卫景川娶亲的时候,他和他二哥还有他娘孟氏要不要过去。

要是不过去的话会不会显得卫、关两家这门亲事结的不够隆重。

周美彦想了想, 果然有一处被他遗漏了没完整传达给卫景平:“卫老将军说有他和卫大哥在那边就行了, 不叫你们过去。”

卫景平:“……哦。”

想来是跟关家商量好的, 知道他和卫景英根本走不开。

片刻无话, 周美彦想了想有些担忧地问:“卫四, 你说卫三哥跟关姑娘,成亲之后不会把夫妻给过成姐弟吧?”

毕竟人家结拜在先要是习惯了怎么办。

被他这么一问, 卫景平眼角眉梢都僵了,被周公子带歪的他脑子里也爬上个疑问号, 想大吼对方:你赶紧给我闭嘴吧。

还能不能盼着卫三好点儿了。

卫长海托付的话带到了, 周美彦看起来是个大忙人:“那个卫四, 我去吕家看看吕栋, 也不知他媳妇儿怀上没啊?”

成亲这么久了。

卫景平脑子转过弯来:吕栋他媳妇儿,不就是他二姐卫贞贞吗。

前几天还看见卫贞贞跑回来蹭了顿饭又一阵风回去了, 那轻巧的模样可不像怀崽儿了,许是还没音信。

“没听说。”

周美彦贱兮兮地说道:“我这就催老吕去。”

卫景平:“……快去。”

省得孟氏私下里唠叨卫贞贞了。

送周美彦出去,卫景平在心里想:嘿这周公子是个操心的命啊,他怎么啥心都操。

“平哥儿,”孟氏从二进门里出来, 瞧了一眼卫景平说道:“你……怎么发呆不进屋啊?”

卫景平回了回神:“阿娘, 我跟你说件大好事。”

他笑着把卫三和关红芹的事跟孟氏叙述了一遍。

孟氏乍然得知卫景川要娶亲, 她岁数大了有点受不了这天大喜事的刺激,当时就不会说话了:“……你三哥跟关姑娘……成了?”

“听我爹捎回来那话的意思,”卫景平说道:“他给逼成了。”

“你爹这人真是,”卫景川娶亲,当爹的就让人捎回家一句话来,这让孟氏很是不满,她皱眉埋怨道:“也不同家里人商量商量,着急忙慌的……”

“我爹估计也是怕这二人再出什么幺蛾子吧,”卫景平说道:“关家武将世家,瞧着不像礼数多的,随他们去吧。”

孟氏蹙眉:“你爹过去的时候只带了200多两银子,够干什么用的啊……委屈关家闺女了……”

“阿娘,我方才也在琢磨这件事,”卫景平说道:“我倒是能凑一二百两银子,可是怎么送过去呢?”

京城里的信誉好的钱庄在龙城郡没有分号,换成银票邮寄过去显然不现实,再就是找镖局了……撇开押运的费用高、风险大不说,还得等镖趟,也就说人家单送这一趟押二三百两银子嫌货少是不跑的,要等几趟同方向的镖一块儿押走,路途上走走停停,送到的时间可就没办法保证了。

孟氏算着日子,眼下都九月下旬了,离卫景川娶关红芹过门也就个把月多几天,找镖局往卫长海手里送银子办事说不定赶不上了:“你说说你爹糊涂的……”

把婚期订这么紧做什么。

“阿娘,”卫景平宽她的心:“我明日问问京城里头哪个镖局能最快接这个活儿吧。”

大不了多给人家一些银子托他们尽快送过去。

他在心里不禁叹气:这朝代汇个款真难。

“也好。”孟氏又在心里数落了卫长海几句:“你爹和你三哥最不省心……”

卫景平深深吸了口气:“阿娘我回屋看会儿书。”

赶紧溜了。

夜里卫景英回来,跟卫景平兄弟二人关起门来又合计了一回卫三娶亲的事,他道:“我手头还有百来两银子。”

卫景平说道:“二哥明年开春也要迎娶二嫂,手头还是留着点钱用吧。”

“我不就等着接亲了吗?”卫景英笑着说道:“没什么大的花销了,横竖中间还有个春节呢,月俸加上大皇子殿下的赏赐,攒下来的银子够办婚宴了。”

卫景平不说什么了。

最后翻箱倒柜搜刮了一遍手头积攒的银子,他俩一共拿出320两,打算全部送到龙城郡给卫三娶亲用。

孟氏从中拿出些银子给关红芹买了一套京城里最新样式的头面,上回在京城跟关红芹打了个照面,见她通身佩戴的珠宝首饰不多,看来未必喜欢这些东西,但孟氏想着女孩子该有的还是要有的,说不定日后就转性喜欢上了呢。

只等卫景平问好了路子,就托人送去龙城郡。

跟他二哥说了大半夜话,卫景平晚上没睡多久,次日去户部点卯时脚步都有点飘。

好在户部这两日没什么事,也就是修缮银子批下来了,都在上报要采买的东西,这些琐事由张永昌和段凤洲管着,由着卫景平心不在焉混日子。

放了衙顾世安胡子拉碴地来找他,把写好的奏疏草稿拿给卫景平过目把关:“你瞧瞧我有没有把那些数据罗列清楚。”

卫景平掂着厚厚的关于记里马车的草稿,心道这也不知是老顾熬了几个通宵写成的,于是埋头细细地看起来,自己启蒙夫子的文章辞藻没得挑,只是有几处计算不明的,他指出来之后顾世安一一圈出来更正,定稿了。

在下笔写这份奏疏之前,卫景平和顾世安一致首选后世的出租车模式,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汉代的记里鼓车的运营办法,按照里数收费,他们的想法是先投放记里马车看看京城市场的需求,运营一阵子再搞大事,思量能不能把公交系统逐步建立起来。

因此这份奏疏这种写的就是记里马车。

定稿后,顾世安连夜誊写,次日拿给工部尚书陈家川后,老大人花了一天的功夫,直到深夜时分才看完,他一会儿拍案一会儿抹眼泪,好路子啊,工部时来运转要翻身了,当夜就去找了工部擅长机械机关的员外郎董柯,参照着郑木匠老爹的记里鼓车的模型,另外改进、制作了一辆记里马车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