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开心的第四十一天:原汤化原食◎

现在通讯信号已经逐步恢复了, 但温度还在零下三十多度,手机在室外很难开机。江暮云他们打了好几次电话才打通。

卢奶奶那边确实有把房子租出去的打算。

只是她家的房子只有基础装修,其他什么都没弄, 家里也是空空荡荡一片, 家具都没有, 一时间也不太好租。

后来没等她回来处理这事,降温就来了,房子自然也就耽搁到现在。

现在人人手里都紧巴巴的,江暮云这边的电话拨过去,表示楚不闻想要租房, 还完全不介意装修,卢奶奶当然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卢奶奶也没回南市了,直接找了个直租平台, 两边通过平台签了一年合同。

卢奶奶给他降了不少房租,楚不闻这边也直接付了一年租金。

等温度到了零下二十度上下的时候,大家就陆续搬出救助点了。

虽然离全面复工复产还有一段时间, 但只要肯花钱, 买东西雇工人还是很简单的。

在钞能力的作用下, 楚不闻很快就换好门锁,买齐家具家电,搬进新家了。

秦时武轮休那天, 江暮云和秦时文等人正式搬出救助点。

他们搬回家没几天,救助点就宣布关闭, 秦时武重新回到医院。

现在电力不算完全恢复, 各地都在限量供电, 每家每户都有指标, 每月指标一到就断电。天然气倒是完全恢复了, 唯独水依旧没来。

好在大家家里都有之前存的冰,而且家家户户都有过滤装置,在习惯了缺水的情况下,自来水一时半会不来也碍不了大事。

救助点关闭后,卖得最火的就是空调了。

之前连续降温,许多人家里的空调都是在超负荷工作,最后能幸存下来的寥寥无几。

包括江暮云家也是三台空调坏了两台。

只是她家的空调问题不严重,请师傅上门修一修还能用。

有些修不好的,就只能重新买。

一些商家看准时机,各种“零下四十度不烧无烟煤的秘诀”之类的软文席卷全网,那些号称可以耐低温的空调,没多久就被抢购一空。

江暮云陪秦时文出来挑空调的时候,见大家一窝蜂地去抢耐低温空调也是很费解。

空调的工作原理就决定了它再耐低温也有个限度,有这钱不如多买点电暖在家备着,买这种高价空调是图什么?

秦时文家空调也坏了,卧室里的都能修,客厅里的那台是彻底没法用了,只能买新的。

她买的就是之前那台空调的同款:“可能就是买个安心吧。你看现在超市里,还不是天天人山人海的。”

现在温度回上来了,交通运输渐渐恢复,各大商超市场也陆续恢复营业,连先前断货几个月的粮食都重新上架了。

有了之前的经历,现在没人能在看见粮食之后还保持冷静的。

就连秦时文他们都没忍住,跟着买了上百斤的真空大米,其他真空包装的熟食,以及各种罐头食品也抢了不少。

江暮云原本是准备在救助点里把自己的存款都花掉的,但没想到几次抓贼得了不少积分,现在存款还留了一部分。

刚好现在又一轮囤货潮开始了,江暮云索性也跟着买,有多少钱就花多少。

只是市场上的肉类和果蔬依旧稀缺。

别说果蔬了,现在街边连棵草都看不见。细一点的树枝都被风刮得没了影,道路两边全是光秃秃的树干在那儿杵着,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长出新芽。

先前那一场低温,对于农业的打击才是最大的。

江暮云和秦时文买完空调,又去附近的市场逛了一圈碰运气,看能不能蹲到点改善伙食的东西。

现在市场上还能买到的菜,就只有各种干货。

江暮云这两天买了不少腐竹一类的豆制品,秦时文喜欢木耳香菇梅干菜。

之前江暮云跟楚不闻过来的时候,还碰到过有卖海米的。

可惜人家就卖那一筐,一搬出来就售空了,他俩只听到有人在喊卖海米,连卖的海米长啥样都没见着。

今天天气挺暖,江暮云估计这会儿也就零下十多度,在外面还能用手机。

两人今天运气不错,碰到了一家卖海货的。

老板说是从海市隔壁过来的,看温度回上来了,就来这边跑跑生意。

老板是不是从海市那边过来的江暮云不清楚,但他拉的那一车鱼干、海带、干贝,确实是把整个市场的人都吸引过来了。

从前想买就能买到的时候,大家还会觉得这些海货堆在一起腥气。

现在连着几个月连条鱼影都见不着,这种腥气就成了鲜香味。

老板要价不便宜,所有东西都是包装好的,五十一包。

江暮云看了眼那海带,一包泡发之后都未必能有一斤。

跟从前那是没得比的,但比起降温那会儿的天价粮,这个价格堪称良心。

毕竟物依稀为贵。

多了大家买不起,但家里买一包尝尝味还是可以的。

眼看着周围已经抢起来了,江暮云和秦时文琢磨了一下,还是买了几包。

她们也没买多,每样来一包尝尝新鲜就行。

现在温度已经开始回升了,大家都坚信要不了多久社会就会恢复正常,到时候物价当然也会跟着回落。

米面不买实在不安心,价格高点也就忍了。

海产这种纯粹是为了解馋的,大家自然舍不得多花钱。

老板也是把准了大家这种心里,所以才开出五十一包的价格。不然上来就报价几百一斤,这一车东西估计就难卖了。

江暮云他们现在出门还是天天背着包,出门带武器的习惯也没变。

大家的生活在逐步迈入正轨,但不代表过去那几个月的影响就消失了。

不说别的,救助点关闭之后,各个小区里都少了不少居民。

有的是外来打工者已经回家了,有的是没熬过降温,或是在救助点的动乱中遭遇不幸,人已经走了。

但更多的,还是目前正在特殊监狱服刑的人。

有些罪行轻一些的,例如第一次犯罪就被抓的那种,刑期不过一两个月,现在已经有人出狱了。

还没回来的那些人,他们的家里人也隐隐受到了街坊排挤。

一个救助点里的人,基本都是同一个社区的,不是自家小区也是隔壁小区,拐个弯都是熟人。

对方在救助点里犯事,犯的也都是自家邻居。这种能对熟人下手的人,大家当然不可能不防着。

大家提防这些有前科的人的同时,部分心里有鬼的人,也同样对周围的人草木皆兵。

这些人未必敢犯罪,或是偷什么大东西,但是顺手牵羊这种小事可没少干。

道德底线一旦拉下去过一次,再想把持住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