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开心的第三十五天:搬家◎

关于去救助点里生活需要什么, 最先考虑的因素必然是救助点里的条件。

虽然官方文件上的说法很委婉,但江暮云是知道具体情况的。

以江暮云前世待的那个救助点为例。

所谓的具体安置点,就是在地上用喷漆划出一个个格子、标上序号。

这些被划出来的格子, 就是每个人或家庭单位的安置地。

安置地之间没有墙, 只有几根金属杆, 中间隔着软塑料。

可能是救助点建得太匆忙,安置地有没有塑料隔板,塑料隔板是不透明的还是磨砂的,几乎全部看运气。

大家有条件的自己带几块布,挂上去挡一挡, 隔出一片小空间。

没条件的就那么将就住,每天看着人从自己前前后后过。

充电要去固定充电点,刷身份证, 每人每天限时长,想要多用一会儿就花积分。

救助店内设有购物窗口,食水、日用品都有得卖。

只是每个人能买到的物品数量是永久限量的, 而且购物要刷身份证, 必须本人购买。

想要买到更多, 那就只能用救助点的积分。

官方有开放大众食堂,但都要花钱,价格还不便宜。

想自己开火做饭也可以。

救助点内安有一氧化碳报警器, 如果有人因为做饭引发警报的话,响一次罚款五千。

不是罚某个固定的人或家庭, 而是该范围内当时所有点火做饭的人一起罚。

但是就江暮云的经验来看, 救助点内的通风还是做得很好的, 至少江暮云还没见过正常做饭引发警报的。

除非是想私下搞点小生意, 不然平时自家在安置点做个饭、烧个水都没问题。

救助点设有污水处理处, 所有污水都必须倒进污水处理处,但现在大家都更倾向于自己把污水沉淀过滤留着继续用。

垃圾同样设有垃圾处理点,在救助点内随意倾倒一次罚五千。

所有罚款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干得越多罚得越多。

除了这些,在救助点内被发现有违法行为的,也会被直接迁出社区救助点,送进特殊救助点统一管控。

当然了,在送走之前,该赔的钱该交的罚款一样也不能少。

拿不出来那官方有得是法子让人用劳力补齐。

而负责处理这部分事务的,就是救助点里设立的治安处。

除了治安处,救助点内还设有医疗处。

像秦时武入住南安社区救助点之后,就大概率会被分派去医疗处工作——特殊时期,哪哪都缺人。像医生这种稀缺人才想自由择业是不太可能了。哪怕秦时武其实还在规培。

值得一提的是,救助点内还设有付费洗浴间,除了贵没缺点。

虽然一直都有传言说,洗浴间的水用的都是污水处理处的那些水,但洗浴间依然是救助点内最受欢迎的存在。

这些在《救助点信息》里只有笼统介绍,江暮云也没有把详细情况说出来,只是把这些基础设施一一列在纸上。

江暮云点点本子上的字,对秦时文道:“官方文件上说得比较简要,我们保险起见就按最差情况来。”

秦时文手上的笔转了一圈,在本子上标下衣、食、住、行、杂五个字。

“先从最基本的‘住’开始。”秦时文在纸上记了一笔:“首先必须要带的东西,就是用来遮挡的帘子。还有链条锁。”

江暮云补充道:“最好弄个铃铛之类的,就挂门边上。”

《信息》中并没有提到安置地之间有无档板,但是有建议居民自行携带遮挡物和锁。

为了保险起见,江暮云和秦时文商量了一下,索性就按救助点内没有任何隔板的标准来。

江暮云在本子上记下,还特意标注了一个“厚”字:“锁就带自行车锁,帘子最好带个不透光的,不然晚上开灯会很麻烦。”

救助点里是按朝六晚十统一开关灯的,十点以后想照明就自己带灯。

如果帘子容易透光的话,那晚上里头一开灯,外面的人就能欣赏皮影戏了。

秦时文想了想:“需要带顶账吗?如果每天早上都是被灯照醒的,那也是有点恼火。”

江暮云摇头:“比起把自己头顶遮住,我觉得还是在安置点里再搭个小帐篷比较安全。晚上睡在帐篷里,一些重要物资也能放在里面。没有帐篷的话,那种全包式的蚊帐也能用,用布蒙上再开个门就行。”

帐篷虽然上不了锁,但帐篷有拉链。

不管是半夜有人拉拉链开帐篷,还是直接把帐篷划个口子,那动静都比单开一道帘子大多了。

如果不想一觉睡醒,就发现自己的家当悄无声息地失踪了的话,这层基础防护还是很有必要的。

救助点里确实有明文规定,对所有违法行为无论轻重都是零容忍,也设有不少监控。

可救助点里的监控,主要还是为了维持大体上的秩序而存在的。

比如哪里发生了流血冲突,哪里有人不遵守秩序胡乱倾倒垃圾等。

为了保护居民隐私,这些监控画面的范围,大多会被控制在公共区域,而且不会设置在高点,盲区是非常多的。

如果有失窃数额较大的,上报到治安处,人家还会挤出时间来帮你查监控找人。

但如果只是丢了点小东西,那大概就只能自己认栽了。

一个救助点内万多号人,每天从失主前后路过的可能有上百人次。

要是丢杯水丢包纸都要来查监控找贼的话,那治安处每天就不用干别的了,配八十台电脑都看不过来。

和平时期小额个人财产失窃还不予立案呢,特殊时期特殊办法,既是无奈也是必须。

秦时文记下一笔:“蚊帐我家倒是有,就是不知道安置点里能不能放得下。”

在救助点里,每个人被分配到的基础居住面积是三平米,每户人家每多一个人就多一平米。这一点每个救助点都一样。

但这几平米的面积究竟是个什么形状,长宽分别是多少,江暮云也说不准。

江暮云很实际:“那你就先带两个,放不下再说。又不是进了救助点就不让出来了,带多了再送回来呗。多跑一趟的事。”

秦时文拇指和食指一圈,比了个OK。

江暮云的思路是顺着野营用品走的:“还有铺盖和桌椅板凳,你家有那种小型桌椅吗?防潮垫或者折叠床之类的有吗?”

秦时文点头:“有小马扎和折叠桌,防潮垫倒是没买过。”

江暮云把“地垫”两个字圈起来:“那我一会给你带几个回去,我这有不少,都是些野餐垫啥的。”

江暮云之前借着“露营爱好者”的身份囤了不少东西,这会儿完全可以拿出来用。

“洗漱用品、清洁用品、耳塞眼罩、充电宝剪刀,这种杂七杂八的也都得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