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节 “蓬莱号”太空梭(第2/2页)

当最后一个候选者钻入后,外面的密封舱门被正式的关闭,并从内部锁住。

林默有点怀念自己的“龙将”陆空两用单兵战术铠甲,虽然灵活是灵活了,还能提供行动力加成,可却不太适合长期在太空生存。

第一组里有林默、2号王学军、15号赖耀武、18号孟学军、35号祁平、39号赵跃和53号黄柏城,七个人互相拉着在太空梭的舱体内爬动,还好在内部结构设计上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花了五分多钟时间,总算把自己按到了特制的抗荷载座椅上。

机长是林默,这是毫无疑问的,他和王学军是驾驶员。

15号负责导航系统,18号负责通信系统、35号和53号负责载荷控制,39号负责监督任务监督。

整体训练需耗时四天,他们将在这个全封闭的模拟太空梭内吃喝拉撒、洗澡睡觉整整四天,当中涉及到的工作除了起飞、着陆和控制机体状态外,还有有涉及模拟太空实验等工作。

林默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握了一下操纵杆,基本上和战斗机大同小异,不过辅助功能更加复杂,并不像战斗机在稳定的对流层和平流层飞行,太空梭需要完全跨越整个大气圈,严寒到零下近100度和高温至1200度的多种大气圈环境,对适应性要求格外的高。

“18号,确认导航系统是否正常。”

“已完成自检,完成卫星与地面定位连线。”

“报告1号,通信系统连接正常,‘蓬莱号’与17个通信结点实现四通道并联。”

这个“蓬莱号”正是他们这驾驶的模拟太空梭,模拟器实体其实是一个纺锥形,而计算机上显示出来“蓬莱号”实体则是一个大三角形,机身机翼一体化设计,由于只追求速度和稳定性,不考虑作战,这样的设计在直线飞行和起降时,拥有非常出色的性能,特别是从外太空返回时经过大气圈时,可以依靠气动力布局获得足够缓冲速度。

进入各个座椅的候选者将自己开始绑定,这是非常接近于真实的飞行训练,模拟航天服最大可以模拟出10个G的过载力,可以完美模拟出现有神舟飞船的过载力(升空过载4-5G,返航3.24G)。

现在技术进步,可以控制过载力,不像以前没有上升动力装置的返回航可以达到12G的最大过载。

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