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第2/3页)

父子俩对望一眼,总觉得应该早点把政治课程给儿子/六弟安排上。

康熙:“大清和前朝不同,前朝与蒙古是两者之间相对独立,很少来往,一直暗暗挑拨蒙古和女真之间的关系,或者用银钱收买,希望他们俩之间能够斗争不断、互相牵制,保持相对弱小的状态,明朝就能从中获利。”

说到这,康熙诡异地顿了一下,看胤祚的眼神有些奇异,“你知道女真吗?”

不怪他有此疑惑,实在是这小子出生皇家,却没正儿八经地受过教育,负责启蒙的张廷玉应该还没说到这部分,康熙很怀疑这小子知不知道自家祖宗叫什么。

如果是早前的胤祚,还真不知道,可他已经经历过张廷玉的私下补课,稍稍了解那么一点。

“大清的前身是后金,后金的前身是女真,是努尔哈赤……”

余下的话被康熙黑着脸一巴掌捂了回去,“行了,朕知道你知道就够了。”

这小子连祖宗的名字都敢喊!

康熙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是这小子不敢干的,心情十分郁闷,还很是怀疑……“老实交代,你背地里有没有偷偷喊朕的名字?”

胤祚默默望天,名字这东西不就是用来给人喊的吗?哥几个背后说老父亲坏话的时候,可没少喊,当然,是他最先带头的这种事就不用说出来了。

太子默默扭头,假装什么都没听到,这样就可以不用回答。

康熙:“……”

看到这两小子的反应,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都给气乐了。

太宗皇帝的名字都敢随便喊,喊喊亲爹的也没什么,康熙很快释然,毕竟他也曾暗暗地喊过亲爹的名字福临,不太孝顺的那种,咳咳。

一想到在这种事上,父子俩都能保持高度的默契,康熙更加没了生气的理由。

“你说你呀,喊个□□太宗的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非得把名字搭上?”

“这不是因为太宗□□的不好记吗?我这脑子记点物理化学的公式数据没问题,但要让我记历史和那些诗词歌赋可就太困难了。”胤祚抱怨道,“历史上那么多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太宗,远不如记名字方便。”

康熙:“……”

太子:“……”

偷懒还有理了是吧?

记什么东西不是记?

就胤禔那样喜武不喜文的都能记住,别人还有什么理由记不住?不就是想要偷懒吗?

了解胤祚如康熙,都懒得跟他计较,省得计较来计较去最终气死的只有自己,招呼都不打一声地继续先前没说完的话题:

“大清和蒙古则是相互合作的状态,还未入关之前,蒙古各部就已在太宗皇帝的努力下归顺,双方联姻通婚,蒙古各部接受大清册封的亲王郡王……”

皇太极为了加强对蒙古各部的控制,频繁地通婚联姻,还设立了蒙古八旗制度,直接掌握蒙古的户口情况,征税征兵都很方便。

再通过推广喇嘛教、斥巨资供养金佛、请喇嘛教高僧传教等手段,让喇嘛文化遍布蒙古。

喇嘛拥有免除兵役、差役等诸多特权,蒙古各族是彪悍,可他们难道悍不畏死吗?

慢慢的,蒙古其实就相当于大清的一部分,是大清对北边的一道防线。

“合作归合作,大清同样警惕防备蒙古的强大,所以为蒙古各部各旗划分区域,规定放牧的范围,划分得细致一些,不允许他们随便越界。”

这也就是给没什么政治细胞的胤祚讲解,否则康熙不会说得这么粗浅直白,起码他当初给太子讲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

胤祚把康熙的话理解之后再总结,那就是:“把强大的力量分割开来,不允许他们互相联络,这是在防备蒙古成为第二个女真啊。”

毕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当年就是这么干的,又怎么会不警惕旁人用同样的手段推翻他们的统治?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出于类似的担忧。

眼见着小家伙是真的明白其中的道理,康熙和太子竟有种诡异的欣慰感,而后继续往下说。

“朝廷其实在限制蒙古和大清之间的来往,有商人愿意冒着路上的大风险,将大清的诸多商品运去蒙古,这是不会管的,但很多东西都不在通商的范围内。”

胤祚:???

他先是懵逼,而后反应了过来,“所以,我不应该答应和蒙古各部之间的交易吗?”

他见大清和蒙古之间关系不错,本以为是双方之间的互利互惠、共同富裕,没想到大清是在合作之余,还想压抑蒙古的发展,那他不就相当于背刺康熙一回?

做些果干和蔬菜干的生意,也就是改善一下日常饮食,尚在允许的范围内,但如果他将化肥和其他技术输送到蒙古,把蒙古喂肥强大起来,调转枪头打大清……

啊这,有点麻烦。

眼瞅着小家伙快要慌起来了,康熙忙道:“也没那么要紧,蒙古那边的地域和文化注定他们产出不多,每年都得从大清购入大量的粮食。如果你能用肥美的牧草把他们捆在草地上,让他们专注放牧,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会造反,同样的道理,游牧民族是快饿死了才会过来抢掠。

每一次的动荡、斗争都会带来死亡,如果有更简单安全的办法可以过得更好,谁愿意去打仗去送死呢?

太子提醒道:“六弟忘记了吗?戴梓本来就在研究枪支和大炮,又有你推荐过去的公输家的人,融合了霸道机关术之后的枪支和大炮的威力,足够震慑大清周围的那些宵小了。”

胤祚一拍额头,是了。

引荐两个人在他过去的忙碌中不算什么大事,戴梓不会给他报告火器营的进展,他对火器又不是时时刻刻关注着,久而久之就给忘了。

只要热武器的技术不传去蒙古,大清对蒙古拥有绝对的武力压制,蒙古就不会来打大清,至于大清会不会出手?历史证明没有。

可是……他没忘记沙俄。

康熙的历史功绩中可是有“驱逐沙俄”这一项的,蒙古又是合作者,真要不给好像也不太好?

罢了,这种事就让康熙和太子去烦恼吧。

技术宅就不要妄想参与不擅长的政治了,脑子根本不够用,容易短路的。

既然想起来了,胤祚就随口提了句:“其实让蒙古强大起来也挺好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沙俄,打完了沙俄还可以向西继续,外面的世界可大了,向西是一片广袤的大陆,向东向南都有比台湾大上很多很多倍的岛屿,没必要只盯着大清这点一亩三分地。”

其实明朝末年,就有传教士带来了世界地图,但是那时候的人相信天圆地方和明朝就是世界中心,其他的都是蛮夷小国,并不信任传教士用经纬线制作的世界地图,对此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