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5(第5/10页)

房间里鸦雀无声,谁都没有动。田所博士“叭”的一声切换了按钮。屏幕上出现了放大的西太平洋北部海洋和包括日本、千岛以及东南亚在内的大陆。

“我们很早就知道,在太平洋沿岸一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不论是新大陆还是亚洲大陆,地震的震源越靠近弧形列岛就越浅,越靠近大陆就越深,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震源分布斜面,即震源距地表浅的地方呈三十度的角度,距地表较深或深的地方呈六十度的角度。比如,在南美,深源性地震的震源可达南美大陆内部安第斯山东侧的地下深处,更为显著的,比如在苏门答腊、爪哇、班达海的弧形大褶皱地带,震源朝着弧形褶皱的内侧,也就是朝着婆罗洲岛[27]方向越来越深。日本列岛也处于太平洋至大陆的浅、中源性地震带的一个斜面上。不过,日本列岛的现状是,处于地下三四百公里至七百公里的深源性地震的震源与马里亚纳、小笠原、伊豆的富士火山带平行,北上至中部地方、中央大地沟的西面,横跨本州岛到达日本海,又在日本海的对岸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附近,向东北方向几乎拐了个大直角,最后抵达鄂霍次克海的中央,形成一个极为狭窄的震源带……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总之,在西太平洋的弧形列岛的地下有一个插入大陆中央区域的地幔物质不整合面,这个不整合面也叫地幔断层带或破裂带。地幔断层带嵌入大陆地下深达七百公里,而大陆一侧的地幔物质,恰好沿着这个斜面,顺势而上,如同逆向断层一样,向太平洋一侧延伸。而且,在这些断层面接近地表的地方,有很多弧形列岛及大褶皱,火山带和浅源、中源及深源性地震的‘巢’就出没在这条弧线上。”

博士把小棒指向上方,然后又从日本海向下慢慢移动,最后指向中国南海和菲律宾海盆。

“可是,为什么这个弧形列岛靠大陆一侧好像还有继续扩大的海盆呢?而且,为什么在这个海盆中央通常都有地热流量异常大的区域呢?特别是日本海,在1965年的UMP(国际上地幔计划)观测之际,根据破坏性地震小组的详尽观察,我们了解到,除大和堆以外,日本海海底的地壳构造,其地壳层只有十二公里,是极为浅薄的大洋型海底。还有,日本海域的海底地热量为平均每秒2.17微卡,与每秒1.5微卡的世界平均值相比,高得离奇,北海道日本海域的有些地方实际热量甚至高出世界平均值1.7倍。菲律宾海盆的状况是——这只是我个人的部分测定——从马鲁古海峡,经过帕劳、安加尔群岛,北上至冲鸟岛、大东群岛方向,这一线的帕劳—九州海岭一带,属于地热流异常带。在北边,鄂霍次克海盆也同样存在着地热流巨大的地段——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在日本海海底存在着非常典型的内部地幔局部上升流,并且,这地幔上升流在海盆的中央海底形成流向太平洋方向而非大陆方向的地幔流,将日本列岛向太平洋方向挤压,使日本列岛中央地带严重弯曲,而且,从地质学的年代看,其形成速度相当惊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在古生代第三纪,即距今不过二千五百万年前,日本列岛的中心在遥远的北部,即北纬四十度附近,与滨海边疆区平行,其形状并不是现在如弓形一样的弯曲,而是呈一条直线。由于日本海的扩张,即日本海底表层地幔朝东南方向流动,致使日本海向正南方挤压日本列岛,于是,日本列岛在中部地区的大地沟带折弯变形,形成了像现在这样的东北日本与西南日本弯曲的地貌。据最近的观测,日本列岛现在仍然以每年一至三厘米的速度被日本海向南挤压,可以认为,富士火山带就是在这个断裂处喷发的。若是如此,为什么会在海盆地方出现部分地幔上升的现象呢?这个你知道吧?小野寺君。”

“啊,不太清楚。”突然被问及,小野寺略有些慌张,忙结结巴巴地回答道,“是不是因为大洋一侧的地幔流潜入大陆板块下面的时候,地下深处的部分地幔被潜入的地幔流向上挤压的缘故?”

“是的,跟我的想法基本一致。就像给容器里的水加热一样,温度低的时候,水面正中为上升部,四周为下降部,形成缓慢的对流;而高温沸腾的时候,整个水面都形成升腾点。”

“请问……”片冈举手说,“如此说来,地球内部的地幔现在不是处于沸腾状态吗?”

“好问题……”田所博士回头朝片冈看了看,“的确,从漫长的时期看,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这问题在后面更具重要意义,我待会儿再讲。在此之前,介绍一种能够说明日本海底地幔局部上涌的原理。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日本海的海底并不是大陆构造沦陷形成,而是大洋型地壳发生剧烈运动所致……关于这个原理,幸长,你有没有注意到什么?”

幸长默默地摇摇头。他开始有点朦朦胧胧地明白田所博士所持的观点了,但却没有勇气说出来。如果不是田所博士这位纯粹民间的学者,有谁又敢这样断言。“什么领域最能清楚地说明地球上不同温度的流体团块的运动轨迹呢?”博士穷追不舍地继续问道。幸长的内心被震撼了。是的……还是……

“是气象……”幸长沙哑着声音回答,“但是,先生……”

“好了。是不是想说气体、液体和固体,彼此的形态各不相同?但是,既然在超长时期里,固体的地幔是以液体的形态运动,并且超越了物质形态的界限,那么,认为它们以同一种形态表现出来的观点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样的话,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充分观测的,变化速度极快的气团运动现象——即气象模式,将它作为一个类似现象来解释地幔运动,应该是行得通的。也就是说,既然地幔有对流,那么,地表层的地幔就会分布着不同温度的地幔团块,这些团块在漫长的时期里宛如气团一样运动着。这解释有何不妥吗?”

大家都愣愣地看着满脸胡须的田所博士。

气团运动与地幔对流的相似性?——那个轻飘飘的、从不停留的大气的流动与沉重而坚固的大地深处那炽热的岩石运动之间,竟有如此相似之处!这,又有谁能想象得到呢?

“关于其逻辑推理的合理性,在这就不去证明了。但是,不管怎样说,如果它们都是以流体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话,那么,它们之间大致的逻辑关系自然就应该显现出来。因此,要解释地幔局部涌出引起日本海地热流量的增大现象,就可以使用冷空气前锋潜入暖湿气流之下的气象模式来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