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马谡:谡本白身,躬耕于襄阳(第2/2页)

在出发之前,马谡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上面洋洋洒洒写道:

“谡本白身,世居于襄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只求扶汉室于倾危。先帝以臣才疏学浅,言过其实,不于重用。幸得丞相慧眼识珠,咨谡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丞相以驱驰,受任于南征不毛之际,奉命于街亭危急之时:尔来已有九年矣……”

“今陇凉已平,兵粮已足,本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谡却深虑吴患,恐重蹈昔日关羽之覆辙,故而亲往吴地,欲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举,先雪鼠吴两番背刺之恨,后谋划江而治以攻魏之大业。丞相若能配合谡此次行动,则不胜感激涕零。今当远离,临表激昂,言语狂妄,还望涵谅……”

……

正当马谡带着阿秀和四大部将一路疾驰奔向交州的时候,诸葛亮则是陷入了又气又惊,哭笑不得的境地。

汉中郡,南郑城丞相府。

诸葛亮正坐镇在此,练兵讲武,梳理内政的同时,筹划着下一次北伐曹魏。

小将姜维行色匆匆进来府堂,拱手禀道:“丞相,马谡差人送来书信。”

“哦?拿来我看!”诸葛亮连忙接过书信,展开来看。

一看到书信上那熟悉的开头,诸葛亮当即一怔,暗暗纳闷马谡为何要抄他的《出师表》,而后心下一动,暗觉不妙。

待看完整封信件,诸葛亮神色大变,怒将书信摔在地上,拍案斥道:“马谡自作主张,未在蜀郡休养,只身去往交州行事!若是陆逊获知此报,率大军前往征讨,再将马谡围困于城中,岂不是有去无回了……咳……咳咳……”

姜维闻言神色也是一变,低头捡起书信,匆匆阅过:“丞……丞相,这该如何是好?”

诸葛亮胸口剧烈起伏不定,气愤的说:“纵然马谡能在交州打开局面,吴蜀联盟岂不顷刻间荡然无存……咳,咳咳……”

姜维连忙上前搀住诸葛亮:“丞相,保重身体要紧,不值得为此事生气,马谡文武兼备,想来此举应该经过深思熟虑……”

诸葛亮深深呼吸几口,摆了摆手,示意自己身体尚好,懊悔的直摇头:“我悔不该把马谡留在成都,我应该把他带在军中啊……”

姜维想了想,拱手道:“丞相,维虽不才,愿即刻赶往交州,劝回马谡。”

诸葛亮看了姜维一眼,摇了摇头,叹口气道:“马谡已去半月之久,汉中距交州数千里,往来二三月,你此时前往,已是为时已晚。”

姜维缓缓放下手,斟酌再三说道:“丞相,马谡信上所言,颇有道理啊,为何我季汉不能行划江而治,先灭吴后灭魏之举?!”

闻言,诸葛亮一怔,脱口说道:“魏强而季汉东吴弱,两弱率先自相残杀,岂不是给魏国坐收渔人之利?”

姜维想了想,小心翼翼反驳道:“丞相,今日之季汉,已非昔日之季汉。况且,马谡此去东吴,未带一兵一卒,倘若真能颠覆江东,又何乐而不为?”

“有丞相在,我三十万大军,难道还挡不住区区魏国?”

诸葛亮又是一怔,恍然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自动将马谡代入到蜀汉军政体系。

实际上,马谡现在是单独的个体。

严格来说,已经与蜀汉没什么关系了。

于是心下暗付:马谡此时去交州,莫非真有颠覆东吴之良策?

不会吧?

韩信再生也没这么厉害吧?

偷袭这种操作,难道可以一直用?

打仗不是讲究奇正相合的嘛,为什么所有的军事规律在马谡哪里都失灵了?

诸葛亮倒不是不理解,而是觉得奇怪。

纵观马谡这几年领军打仗,专门挑敌人薄弱的地方下手,除了偷袭还是偷袭,下手还特别狠辣。一旦遇到对面主力军队来战,马谡就会立即缩进城里,说什么也不露头。

还别说,这种打法让司马懿见了都束手无策。

难道说,马谡这次真的可以建功?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马谡只有区区六个人,怎么可能颠覆一个三百万人口的国家呢?

倘若果真给他颠覆成功,也就是他的死期了。

这样的人,没有一个帝王会放心的。

沉思间,众将陆续闻讯赶来。

杨仪两三步窜到诸葛亮身前,呈上一封加急书信,禀道:“丞相,不知何人送来一封手书,用得是我蜀汉情报系统。”

“哦?”诸葛亮大为讶然,连忙接过手书,仔细端详。

只见信上画着一副极其抽象化的图,寥寥几笔勾勒出三个火柴人,一个体型最大的火柴人在北面,两个小一点的火柴人在南面各居东西。东面那个火柴人脚下放着八把匕首,手里拿着两把匕首,面向西面那个火柴人,目的不明。

“这……”诸葛亮一脸懵逼。

这画得什么玩意?!

画得歪歪扭扭先不说,画得简略也不说,就不能写个字备注一下吗?

等等,字?

莫非这情报是文盲王平送来的?看笔迹,倒是与当日他从街亭送来的图本有些相似。

莫非王平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孙权增兵两万至江陵,目的未明?”

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

单是解析此信,诸葛亮感觉自己费尽了脑筋,至少少活好几天。

嗯,东吴既然有异动,不得不防。

诸葛亮捏着书信,连连沉吟。

永安周边目前已有四万兵马,倒是不必再增兵。

需派一员文武双全大将去镇守才好。

派谁去呢?

诸葛亮的目光从众将脸上一一掠过,自动忽略了魏延,最后落在姜维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