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血观音27(第2/3页)

徐固听太子羡徐徐说道:“想向老师求娶徐娘子,我没有旁的办法,只好多求求老师罢了。我若娶了徐娘子,必然一生一世爱护她,保护她,不亚于老师。”

徐固:“说的真好听。”

他道:“我说话说得明白点,殿下不会怪罪于我吧?”

太子羡:“今日的话,是我与老师私下谈的,断然不会传出去,请老师放心。”

徐固:“你们萧氏一族皇室子嗣艰难,陛下病了多少年我就不说了,他膝下只有你一个儿子,你这也整日病歪歪,只是比陛下好一些……我女儿嫁给你,难道跟着吃苦吗?”

太子羡镇定道:“王朝命数乃是天定,凡人之力难以抗衡。我父皇确实一直病重,但他与我母后情意甚笃,并未因此广纳后妃,强求子嗣。而我确实不敢说自己多么康健,但总是与我父皇不同的,至少我没有缠绵病榻,起不来身。老师若不信,宫中御医都可为证。

“我确实有时候会见不了人,但是这些年已经有些好转。纵是日后不会比今日更好,却也不至于更差,请老师放心。至于后妃子嗣……若能娶得徐娘子,我自然会如我父皇待我母后一样,绝不于此境为难徐娘子。”

徐固冷哼:“若露珠儿生不出儿子呢?你可是有皇位要继承的。”

徐清圆在旁听得面红耳赤,目瞪口呆,羞涩于他二人竟说到那么远的事上。她却忍不住伸长耳朵,想要聆听。

只见太子羡睫毛颤了颤:“女儿也无妨。南国皇室已凋零至此,即使是女子继承皇位,臣子们也不会太反对。”

徐固:“若是连女儿都生不出来呢?”

徐清圆大惊又大羞,跺脚:“爹!”

——哪有人这么说自己女儿的?

徐固瞪她一眼,让她闭嘴。

太子羡微笑一下:“那便过继宗室子女。若是连宗室都没有子女,那便是南国该亡了,我也没办法。”

徐固:“你倒是看得开。”

他脸色已经好转不少。

他又拷问少年许多疑难问题,但显然这些问题,太子羡已经翻来覆去想了很久,回答得都让徐固十分满意。徐固却像是故意刁难少年一样,继续找麻烦:

“我女儿从小得我教导,琴棋诗画无一不通,说是才女也不怕他人耻笑。我这样的女儿,只是困于王宫给你生儿育女,你不觉得委屈了我女儿吗?”

太子羡怔忡,没明白徐固的意思。

徐固:“我女儿一身才学,我会将我毕生所学教于她。我若是将她教成一代大儒,让她博学多才,这样的女郎,你见过几个?”

太子羡轻轻看徐清圆一眼,诚实道:“闻所未闻。”

徐固:“我会让露珠儿走遍这大好河山,让她见证历史、古学、传承,并要求她将所学用出来,不负她一身学问。她踏遍山河,学会记录和授学,保护古学文物、继承前面大家们的遗愿遗志,这才应该是我女儿该做的事。你道如何?”

他紧盯着太子羡。

太子羡怔一下,说:“若真如此,徐娘子便当真了不起。”

徐固:“这样的女郎,嫁给你,困于皇室,你觉得公平吗?”

太子羡沉默,他明白徐固的意思了。

他缓缓说:“我不会对徐娘子有任何要求,不会阻止徐娘子的步伐,也不会强留她于皇宫。我会给她自由,我绝不拆除她的羽翼,逼她只能在我身畔。”

徐固望他许久,叹气:“你是我教出来的学生,我知道你的品性,也很想相信你的话。但是人言可畏,我的女儿可以任性,南国太子妃、未来皇后却不应任性。我怕露珠儿吃苦。”

太子羡摇头。

他轻声:“我若想护住一人,便不会让她吃苦。徐娘子想成为怎样的人,便成为怎样的人,我只会助她展翅,绝不会阻拦于她。只要、只要……她记得我,时不时回来看我一眼,羡便知足了。”

他抬起眼,与徐固身后的徐清圆对视。

少女眼眸中流淌着闪烁的碎光,她目光迷离又吃惊,千言万语到口边,又无话可说。

徐固见这对小儿女目光看着彼此便挪不开,他心中一揪,知道自己恐怕难以分开他们……曾几何时,他不也有这样的勇气吗?不也愿意为了妻子去挑战权威,去成全妻子的抱负吗?

他可以做到,未必他教出来的学生做不到。

即使不看身份,太子羡也是他最自豪、最让他骄傲的学生了。

徐固叹气。

徐固道:“你要做到你说的话才行。”

太子羡应了。

--

徐固父女被太子羡劝回了王都,徐固依然日日教授太子课业,但是徐清圆却不再进宫了。

她好像一夜间长大。

她突然明白了很多东西。

她老老实实地读书,钻研徐固想要她学会的学问。徐固说来年他会告假,带她四处游学,她也没有再拒绝。她隐隐明白徐固想告诉她的道理——

她可以喜欢谁,她却不应为谁而停步。

她这一生,应该成为她自己期待的那类人物。

她要先是徐清圆,才是任何其他身份。

徐固想让这对小儿女冷静冷静,想让他们先长大,再谈情爱,再说婚姻。徐清圆接下来的一年,便几乎没有见过太子羡了。

偶尔有宫宴,她远远地和他望一眼,却没有靠近的机会。

但她可以给他写信,可以思念他。他会给她回信,有时候托徐固带点儿礼物给她。

她送红豆给他,他便在宫中将相思树种下,向她汇报树长了多高,红豆何时会发芽;他和她有很多话说,信纸传来传去,徐固已经见怪不怪。

徐清圆十五及笄的时候,并未如她最开始想的那样嫁给太子羡。徐固告了长假,带她离开王都,先去边关看她母亲卫清无,又带着她四处游学,增长她的见识。

这样一来,徐氏父女踪迹不定,太子羡便很难收到徐清圆的信件了。

他落落地在宫中等着她,却也没法,这是他早就答应过徐固的,绝不困住徐清圆的步伐。他与徐清圆是这样温柔的人,是这样的发乎情止乎礼,到此一步,竟然除了徐固和风御,没有人知道他爱慕于徐清圆。

这一年,南国迁都,从洛阳迁往长安。世家贵族们阻挠很多,全靠太子羡一人应付。

只有格外辛苦时,他忍不住写信诉苦。然而写了的信,他既不知道该寄往哪里,又不想让她担心他的处境。于是他默默地写信,再默默地收起来,自己一人品着这些。

他有时候想念她,会想她是不是还是十三岁时喜欢他的那个小女郎。徐固带她见识了更多人、更多风景,她是不是还愿意回来找他。

十八岁的生辰,他默默煮两碗长寿面,静坐一夜,再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