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小日常(第2/3页)

叶存山点头,“到时叫上温故知新一起。”

存银是个大哥儿了,怕有人上前搭讪调戏。

他乖乖应下。

云程在旁边跟带圆圆玩石头剪刀布,小圆圆刚开始学,手指不灵活,不是拳头就是布,被云程包着小拳头或者“剪”小手手,都只会笑。

云程跟叶存山说:“我看圆圆又白了点。”

上回注意到,还当是汗白。

现在孩子没出汗,都感觉肤色淡了。

叶存山早都注意到了。

圆圆刚开始出生的时候,叫她小煤球不是没道理的,叶存山抱着她,感觉比他手的颜色要深一些。

到满月时,孩子长开了,新生儿的绛红色褪去,就跟叶存山差不多,是偏古铜跟麦色。

这两年里,他天天对比是对比不出来,但跟圆圆玩的时候,两人的手总会有摆一处的时候,圆圆明显要比他白了。

这不好跟云程说,怕云程听了难受。

云程才不难受,“我开心得很。”

他这几天在家里整理提问箱,也在梳理教纲,准备出版事宜。

体感不算忙,都不是急着要立刻搞完的事,能慢慢做,在家里待着,能多陪陪圆圆,听平枝姑姑说冬桃小姑娘教得不错,孩子本性不坏,是个勤快人,知好歹,就想把冬桃接过来陪圆圆玩。

“我亲自看看,万一后头忙起来,也放心。”

存银说他去看过,“要么十月再接过来吧,我看她还有点怕生,知道平枝姑姑他们白天会到咱们家里来,但她不怎么乐意来,我去看威风,她都防着我,要不是后来看见我额头的孕痣,指不定还要瞪我,给我使坏。”

云程摸摸眼尾孕痣,“那我这也好着吧?”

圆圆就更不至于了,小奶娃一个。

存银眼神往叶存山身上飘:“我瞧着,她会怕大哥。”

云程跟叶存山:“……”

叶存山稍加沉默,然后点头,“好像是这样,我下学去彭先生那里学习,没见过她。”

云程不知道说什么好,干巴巴道:“那行吧,那就十月份再说吧。”

每个休沐日,都没完全吃喝玩乐的混过去。

从第一楼离开,他们回家,温故知新也把送到槐城的东西拿到驿站了,说运气很好,刚好赶上有人要去槐城,“刚准备来咱们家问,咱们就把东西送过去了,捎带上就直接走了。”

算算日子,到槐城附近时,天气会变得很恶劣,路上会耽误一阵,差不多刚好到新年时,信件能到营地。

云程叫他俩再跑个腿,“去元先生家说一声,说我吃完饭回来了,你俩谁空着谁去。”

知新人话少,平枝姑姑爱给他分家里的活儿,往外跑的事就叫温故干,现在也是温故闲着。

上回去柳小田家问元墨当主编的事,元墨是说休沐来找他。

忙完就见见,等上学了,就不好见。

圆圆出去玩久了,现在困,到家里不黏着爹爹叔叔,看见奶娘就要抱。

可能是出去吃东西吃杂了,她躺下后睡不着,要人给她揉肚肚。

揉肚肚又怕痒,差点把瞌睡都给笑没。

云程在这边看了会儿,听人说元墨来了,才出去。

就在堂屋见,叶存山拿了茶壶,一人倒了杯,跟着一块儿听听。

元墨说是为故事线的事情来的,“我这段时间找柳文柏他们三人聊过,感觉他们现在写故事的线的速度太慢,这还是你手把手带出来的,以后铺子里的故事线不会很多。”

云程说贵精不贵多,“一年消耗最多的是短篇,长篇的写几个出来,能用一年。”

这部分内容,云程暂时能顶着,往后就主要是元墨来写,撑起话本铺子里的一片天。

早给他说过这事,元墨没推辞,跟人聊完以后,他根据自己的习惯,还有近期学到的东西再次做了调整,写了几篇出来,给云程审稿。

职位上去了,以后就没人能审他的稿子,他说:“我打算以后能每天写就每天写,多在你这边过过。”

把能力锻炼出来了,才好直出稿子给到铺子里,再去请书生来写。

不然故事线出了问题,就烂在了跟上,后头花费人力物力,卖出去挣不到钱还要砸招牌。

就是他是每天下学后才写,还吃灵感,看云程有没有固定时间收。

云程没有,“你到时每天上下学,什么时候方便什么时候给,就送到话本铺子,存银会给我带回来的。”

今天这几份稿子是要有结果,云程看的时候,是叶存山跟元墨聊天。

叶存山在被大舅舅提点过以后,找元墨要了许多文章,想学学淡然、不功利的写法。

跟元墨交流多了以后,关系没从前那么尴尬,不再是见面没话说还要尬聊的状态。

叶存山也聊文章,是这段时间彭先生给他留的题目。

他肯下苦功,为人肯钻研,愿意去做尝试,不会固执己见,彭先生说的方向,他有问题当时就会说,解惑后会按着彭先生说的路线走,一直都稳稳当当。

去年的季考里,他隐约摸到了门槛儿,年底去京都跟大舅舅见过面,这一年的锻炼里,又再扩大了阅读量,在做文章上,不论是见解,还是遣词造句,引用的事件句子,都要比从前精准独特很多。

比较显著的进步是,叶存山能感觉到他的文字变有“宁静”感。

跟在蔚县时的平实质朴不同,那时的务实是首要的,也是他肚里墨水不多,词汇量匮乏的表现。

现在的宁静感,是指文章不浮躁,即使观点激烈,很有争议,他写出来,也有一股平稳叙述,让人忍不住信服的感觉。

慷慨激昂有慷慨激昂的好,沉稳厚重有沉稳厚重的好。

到这一步,叶存山是真的感觉到突破了框架,不再被科举的答题套路限制,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而现在让他为难的这道题目,他其实已经写好了答卷,只是判断上,略有犹豫。

如果是用他现在的文风写,会显得沉闷。

改成激烈点的调调,又有浮躁气。

今日还没过完,他打算再改改。

元墨来了,就跟他讨论讨论这道题。

两人解题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叶存山有明确的目的性,他是要高分,而元墨就只管循着本能来。

元墨说他还是有点被框住,“这应该是彭先生给你出的考题,考的不是你的学识,也不是看你最近学习的成果,而是看你有没有突破自我。”

这种讲学的东西,元墨也不会太深奥的,他对着题目思索好一阵,跟叶存山说:“在蔚县时,杜先生看我都是恨铁不成钢的,跟我说我想归隐山林无所谓,但是写在考卷上,得把心思藏一藏。”

他当时在蔚县读书,没什么盼头,以文章传达思想,一直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