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赚钱后要干什么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第2/2页)

“上学,或者说,学知识吧,只是我其中一个打算,我准备再花几个月时间探探路,然后就辞工,在小商品城或者是锦锦商贸城租个店面卖服饰!”改凤叹口气,“我现在最发愁的,是离开厂子以后住在哪儿。”

重回电子厂打工后,宋招娣有了新的感触,厂子和厂区附近逐渐发展出的商业配套,让工人们不用进城就能满足几乎全部需要,一方面束缚了他们,让他们无法再增长见识,几年过去,眼界和刚离开乡村时并没什么太大不同,另一方面,这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也保护着他们,替他们规避了许多困境和危险。

在1998年,没有固定住所的外地人如果不走运被查到,就会被当做三无人员送进收容所等待遣返原籍。

十几个人关在一间房里,什么妖魔鬼怪都有,遣返原籍也不可能专为一个人开专车遣返吧?那就等着,凑足了人数一起滚蛋。

至于等多少天,就看运气了。

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所以他们离开工厂前必须得先找到一个住所,再拿上租赁合同去申请暂住证,是的,光有身份证还不行!如果有摊位、店铺的租赁合同更好了,也得备着随时被检查——因为“无稳定收入”也是三无之一。

租房,在十几年后不难,手机一划拉,各种租房APP上都能找房源,现在可没这种便利。1998年时,哪怕是全国最大最繁荣的海市,也没有成熟可靠的房屋中介。

因为房地产业这时才起步!房子本来就少,根本没法形成出租市场,自然不可能养活中介行业了。

这个时候,G市大多数城市居民的房子都是单位分配的,商品房倒是也有,前天在市中心,宋招娣看到锦绣花城的卖房广告,均价3000元一平方,这个价钱放到十几年后大家都觉得便宜得要死是吧?

可现在G市市民的平均月收入刚过一千元。

并且,当时的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也没发展起来,至于公积金住房贷款?没听说过。要到2006年前后才逐渐实行。

这时银行对个人住宅商业贷款的审核标准非常严格,像他们这种靠命换钱一天打工十几小时的,就和若干年后的外卖骑手一样,月薪水平是追上了平均线,但很难通过银行的放贷审核。

符合贷款标准的人不需要贷款,需要贷款的人又不符合标准。

办不了贷款,想买房就得一下拿出几十万现金。前几年海南岛、广西北海楼市崩盘,满地烂尾楼,去年香港房市也暴跌,一般人有几个敢在这时买商品房啊?

房子少,那可不就难租?除非,他们去租城中村的房子。可那些房子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住户也是鱼龙混杂,最可怕的是有些警员不被认可这些地方的房子是“固定住址”!

得,这租了房子还一样是三无!

不过,跟梦想与未来相比,眼前这些困难算什么?

四个人斗志满满举起酒杯,大喊自己的愿望——

“我要念书!”

“我要留在城里!”

“要改名字!”

“赚钱!”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