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大结局(四)(第4/8页)

觉远看他一眼,“小童未向施主转达老衲的意思?”

甲一黑着脸,解下身上蓑衣斗笠,弃于一旁,慢慢朝觉远走近,停在他面前三尺处,虎目炯炯。

“老夫此番前来,是有一件事要同大师商议,就几句话的工夫,用不着浪费寺中的清水和禅衣。”

觉远半闭上眼捋胡子,长叹一声。

“那日,我被锦城王抬入无乩馆,已经被逼问过一次了。”

甲一并不意外,却仍是问:“赵胤逼你什么?”

觉远苦笑,“问我王妃这一劫,如何能解?”

甲一挑眉,“你如何说?”

觉远道:“老衲修行之人,不敢妄猜天道。若是天意,无法可解。”

甲一冷笑,“你可真是心狠。比你那师父毫不逊色。”

觉远略微意外,迟疑道:“锦城王也是如此说的。”

甲一沉声,逼视着他,“觉远,你我之间就不必兜弯子了。我此次前来,就是想告诉你,我需要那把桃木镜。”

觉远故作讶异,“哪一把桃木镜?”

甲一突然红了眼睛,盯着觉远许久,这才狠狠咽一口唾沫,咬牙切齿地道:“天寿山皇陵,在我日夜守护的帝王陵寝中,为帝后陪葬的那一面桃木镜。”

说到这里,甲一略略变了脸,目光冷厉地逼视着觉远。

“你明知老夫来庆寿寺是为了什么?你明知我要说什么,要做什么,还故作不知,老和尚,我看你这几十年,是跟狐狸学的修行吧?”

觉远讶然地看着甲一,沉吟片刻,摇头叹息。

“若今日是锦城王说这话,老衲不会意外。不该是你,甲一。”

“为何不该是我?”甲一冷声反问:“除了你我,又有几人得知当年之事?”

先帝先皇后身边的老人都知道,懿初皇后手上便有一把桃木镜。

据甲一了解,恰与那把让邪君争抢不休甚至为此丧命的镜子有几分相似。推本溯源,甲一认为这中间肯定存在某种关联,只要打开皇陵,启出桃木镜,说不定就会得出真相,弄清事情始末,同时,找回那个让赵胤爱入骨髓的时雍来。

甲一想到这里,语气和缓一些,朝觉远行了个礼。

“大师慈悲之人,万请成全。”

觉远并没有甲一的乍怒乍缓而生气,只是冷静地盯住他的眼睛,手做佛号,喊一声阿弥陀佛。

“老衲以为,以施主的心智,断然不会做出如此荒唐此举,也不应该想不到,要取镜子难如登天。且不说挖掘皇陵是重罪,就说陵里的机关,岂是常人能解?”

甲一厉喝,“活人还能被尿憋死不成?总会有办法。”

“甲一。”觉远平静地看着他,“你入戏了。”

甲一瞪着眼看他,呼呼喘气。

觉远瘸着一条腿,走过去推开窗户,任由雨点和寒风灌入禅房,击在他不算厚实的僧衣上,猎猎而动。

“你忘了你的本分。”

“……”甲一沉默。

“你是守陵人。最不该动的脑筋,就是挖掘皇陵。”

甲一低吼,“我没有法子。我不能眼睁睁看他如此。时雍必须回来,她还有两个孩子,你是没瞧见,是多么好的两个孩子,他们不能没有娘,阿胤不能没有她。”

“荒唐!”

觉远冷声沉喝,直视着甲一。

“他们有娘。宋阿拾就是他们的娘,赵胤也有妻子,锦城王妃名叫宋阿拾,是鼓楼宋家的女儿,也是通宁公主的养女。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你明知道不是。”甲一冷声道:“生下孩子的不是她,阿胤喜爱的不是她!”

“喜爱?”觉远皱眉看着甲一,许久才若有所悟地道:“你入魔了。爱而不得,与子共情。”

甲一那一口浊气差点没有收回来,直接朝觉远脸上吐去。

“胡说八道!我看入魔的人,是你这老和尚。”

觉远道:“你心仪皇陵里葬着的那位,却又想亲手去挖她的坟?何其忍心?”

甲一提口气,冷冷道:“我是为了拯救她的儿子。若是先皇后在天有灵,绝对不舍阿胤如此受苦,更不会忍心看着苌言和临川失去娘亲。”

“那只是你的执念。”觉远冷眉冷眼,一句一叹地开导他,“你摆不清你的位置了。甲一。这冷风冷雨都吹不醒你吗?你不是赵胤的亲爹!你该忠心的是先帝,你不该做出如此荒唐的妄想——”

“不!”甲一怒斥,“他从出生起,便是我儿。他会喊的第一声爹,便是喊我。我是他父亲,我是。为人父母者,无不为子女计深远,老和尚,我可怜你,孤家寡人,一生一世也体会不到这般情感,我可怜你,教出来的徒弟,一个比一个背叛更狠。因为你只有所谓的仁慈,却不懂大爱。”

觉远胡子被气得一抖一抖,却说不出半个字来。

“我方才说错了。”甲一突然改口,眼睛冰冷地盯着觉远道:“我今日来,不是与你商议的,而是支会你一声。我要那面桃木镜,为帝后陪葬的桃木镜。”

说罢他转身,捡起地上的斗笠和蓑衣,大步离去。

“甲一!”

觉远唤他不应,想追,腿脚又不便,突然一下便怒了,再无宝相端庄的模样,而是气恨咬牙。

“你可知此举,将会引发什么后果?”

甲一不回应,哼一声,迈过禅房的门槛儿,将木门摔得砰声作响。

“没用的,镜子你拿不到!没有任何人可以拿到。”

门在背后重重合上,甲一走得越来越快。

风雨未停,从窗户灌入,觉远激灵灵打了个寒战。

“阿弥陀佛!”

咔嚓的踏雨声,渐行渐远。

甲一的身影渐渐消失在了雨雾中,骑上马绝尘而去。

觉远重重一叹。

“先师啊!这是作的什么孽哦。”

……

光启三十年十月底,通宁公主陈岚返京。这时,距离四月开始的那场北伐之战,已过去整整半年。

南晏、北狄、兀良汗三国再次回到相对和平的稳定状态。

南晏在京师动荡后,光启帝下定决心要重整江山。连下数道圣旨颁布新政,革旧弊,诛乱臣,整肃朝纲。于民间,则是减免徭役赋税,开商路、重农耕,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

同一片天空下,兀良汗已然深陷长久的内乱之中。来桑和乌日苏兄弟两个斗得你死我活,再无余力来犯他国。而北狄在李太后的强势干预下,虽然避免了眼下的战火,但也由于李太后终是爱子,没有坚决地处理掉乌尔格,为北狄今后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为表歉意,李太后特地派亲使备礼,准备来年开春后,让北狄大妃陈红玉携两个幼子回娘家探亲。据说,单是装带漠北特产和礼品的马车都需要数百辆之多,很是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