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日出东方,不变恶龙(第2/2页)

甚至,就算是在将姜汶自己的电影里,那《鬼子来了》中,百姓是那么的愚昧,结局是那么的可悲。

可是,依旧能看的出来,他们是‘聪明’的。

是不是搞错了?

聪明跟愚昧不是一对儿反义词吗?

那为什么能同时出现在那个年代的老百姓身上呢?

阿龙觉得这是正常的。

愚昧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而聪明则是老百姓为了能够在那个黑暗时代之下生活下去必须拥有的特质。

所以,即聪明又愚昧。

这部矛盾,反而想通了此节之后,叫人十分感慨跟唏嘘。

不过,眼下大银幕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那个替身被找到了。

张麻子一刀下去,替身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衬衫。

而紧接着。

黄四郎‘死了’!

人民群众终于被‘发动’起来!

大家宛如真正的觉醒一般,冲向了黄四郎那碉楼。

跑在最前面,最为欢实的,便是之前黄四郎最忠诚的走狗。

那个武举人。

这一幕何等的讽刺。

而黄四郎也不是傻瓜,他在看到自己替身人头落地之时,便已经明白了将要发生的一切。

于是乎,作为一个聪明人,他很自觉的把自己变成了他的替身。

甚至做了一个跟替身一样的发型。

如此……

“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这一句台词,阿龙听着,一时之间没有完全能够琢磨明白,但他非常确定,这绝对是非常有意义的。

黄四郎就这样的被张麻子给斗败了?

确实如此。

可是,这样就够了吗?

接下来呢?

张麻子要不要成为……嗯,就是成为下一个黄四郎。

这样想,非常的不合逻辑吗?

不,阿龙这样想,其实是基于一般性‘电影’套路的一种惯性思维。

电影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法国。

而法国有一个传说,就是那个,我们都知道的: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没错,这个传说就是来自于法国,当然了,如果非常要追根究底的话。

北欧神话里面有一个尼伯龙根的传说故事,其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就是一个英雄屠龙了,他变坏了,而这故事里还有细节。

英雄在用龙血沐浴全身的时候,一片椴叶落下来,挡住了他后背的一小块区域。

于是,这里就成了他最弱的地方,后来也是因为这个地方,他被杀死。

也就是说,在电影诞生的地方,那里就有这样的惯性思维。

屠龙者,终成恶龙。

那么,这部《让子弹飞》最后要如何表现才好?

阿龙自然注意到,在之前,他们说过要去浦东。

也就是说,不在鹅城变成恶龙吗?

可就仅仅是这样吗?

直到这部电影最后的镜头出现,阿龙只觉得头皮发麻。

不对!

当张麻子骑着白马,而远方天际冉冉而起的那太阳……

他脑仁都要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