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能乘着烛光到那里吗?”(第6/6页)

他满怀期待地站着。小毛人将一只手移近蜡烛,点亮了一簇上黄下蓝的火苗。一阵劲风刮过,可火苗纹丝不动,连微弱的一闪都没有。

特里斯坦握着蜡烛,向前迈步。烛光照亮了周身的世界:每一棵树、每一丛灌木和每一片草叶。

刚迈出一步,他便站到了湖边,烛光照亮了湖面;他越过群山,穿过人迹罕至的峭壁,积雪中小生灵的眼里映照着烛焰;他在云层中穿行,白云虽有些虚无缥缈,仍稳稳地支撑着他,脚感舒服极了;他紧握蜡烛,来到地下,潮湿的穴壁反射着跃动的烛火;他又来到山间,随即是野林中的一条小径,他瞥见一辆双轮羊车,由两头山羊拉着,驾车的是个红裙女人,乍看之下像历史课本里的博阿迪西亚[4];他又跨出一步,置身于葱茏的峡谷,耳边传来泉水溅入小溪后的一路欢歌。

他再次踏出一步,可仍身居峡谷之中。周围是高大的羊齿丛、榆树和成片的毛地黄,月亮挂在天边。他高举蜡烛,寻找那颗坠落的星星,也许是一块石头,或是一粒珠宝,可他什么都没看见。

伴着水流的潺潺声,他隐约听到了抽噎,像是有人在强忍着不哭出声。

“有人吗?”

抽泣声止歇了。但特里斯坦确信榛树下有亮光,便走了过去。

“抱歉,”他一面期望能安抚榛树下坐着的人,一面祈祷千万别再来个会偷他帽子的小人,“我在寻找一颗星星。”

一块湿泥巴从树下应声飞来,正中他的侧脸。有那么点疼。碎土块滑入他的领子,掉进了衣服里。

“我不会伤害你的。”特里斯坦大声说。

又一个土块破空而来,他闪身躲开,土块猛然砸中他身后的榆树。他继续往前走。

“走开,给我走开,别烦我!”声音像刚哭完后的哽咽。

榆树下,一个年轻女孩四仰八叉,瞪着特里斯坦,眼中满是戒备。她又举起一块泥巴以示威胁,但没有扔出手。

她双眼红肿,发色淡得近乎发白,蓝丝裙在烛光下荧荧闪动。她坐在那儿,身上发着光。特里斯坦恳求道:“求你别再向我扔泥巴了。真的,我不是有意打扰你的。有一颗星星落在了附近,我得赶在蜡烛熄灭前把它带回去。”

“我摔断了腿。”那女孩说。

“真不好意思,但那颗星星——”

“我掉下来时摔断了腿。”她忧伤地说着,一边朝特里斯坦掷出土块,亮晶晶的粉末从她手臂上纷纷撒落。

土块砸中了特里斯坦的胸膛。

“你走开,”她呜咽着,把头埋进胳膊弯,“走开啦,别烦我。”

“你就是星星。”特里斯坦茅塞顿开。

“那你就是个笨蛋!”女孩挖苦道,“还是个傻瓜、白痴、蠢货、猪头!”

“没错,我想你说对了。”特里斯坦解开银链的一端,套上女孩纤细的手腕,他感到自己手腕上的链环紧了紧。

女孩愤恨地盯着她,语气怒不可遏:“这是什么玩意儿,你想干吗?”

“把你带回家。”特里斯坦说,“我许下了一个诺言。”

蜡烛头突然剧烈摇曳起来,最后一点儿蜡芯浮在一小汪蜡上。一时间,烛焰升腾而起,照亮了峡谷、女孩和连接两人手腕的牢固银链。

蜡烛熄灭了。

特里斯坦死死盯着星星,也就是那个女孩,努力压下心头的千言万语。

我能乘着烛光到那里吗?当然,到了再回都可以。可烛光灭了,从这儿到石墙村,是足足六个月的艰难旅程。

“你给我记住,”女孩冷冰冰地说,“不管你是谁,对我有何企图,我都不会给予你任何帮助或协助,反而会竭尽所能阻挠你的计划和鬼主意。”她又气鼓鼓地加了一句:“白痴。”

“你还能走路吗?”

“不能。我的腿断了。难道你不仅没脑子还没耳朵吗?”

“你们星星睡觉吗?”

“当然,但晚上不睡,晚上我们要发光。”

“好吧,可我要睡一会儿,我想不出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今天对我来说太漫长了,我一时接受不了发生的种种。也许你也该睡一觉。我们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呢。”

天色渐亮,峡谷中,特里斯坦头枕大皮袋,尽量不去理会链子那头蓝裙女孩的辱骂和诅咒。

他不知道若自己没回去,小毛人会怎么办。

他不知道维多利亚此刻在做什么,她该是在父亲的农舍里、自己的卧室的床上睡熟了。

他不知道六个月算不算长途跋涉,以及一路上该吃什么。

他不知道星星都吃些什么……

想着想着,他就睡着了。

“大笨蛋,土包子,死白痴。”

星星叹了口气,给自己找了个舒服的姿势。她的腿已然麻木,可依旧隐隐作痛。她扯了扯腕上的银链,可链子又紧又牢,挣脱不开又弄不破。“白痴,害虫。”她嘟囔着也睡下了。

[1]原文如此。

[2]“到巴比伦有几里?”(How many miles to Babylon?)、“摇啊摇”(Rocka-Bye-Baby)、“咚咚啪”(Rub-a-Dub-Dub)均出自英国民间童谣集《鹅妈妈童谣》(Mother Goose)。一反人们对童谣温馨与童趣的印象,该童谣集包含许多血腥、残酷的句子,是因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所致。

[3]蒲式耳:Bushel,谷物、水果、液体的英式容量单位,相当于8加仑或36.37升。

[4]博阿迪西亚:Boadicea,别称布狄卡(Boudica)。古代一支凯尔特部族的女王,曾领兵起义,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