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族人商量完, 各自去做准备,秦炅留下来。

秦清问,“怎么了?”

“如你所推算的一般, 不发生还好,如果真发生了,那肯定就是伤筋动骨的大事,你觉得咱们要不要跟上面的人说一说?”

在很多不了解的人眼里,宝山县秦家, 就和那些同姓聚集的村子, 如李家村、王家村一般,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秦炅知道, 上面有一些人还是知道秦家根底的,特别是他们秦家这一代出了一个天赋异禀的少族长。

“我们说了, 人家信吗?你觉得会不会给咱们家族带来麻烦?”

秦炅想了想,“说吧, 过几天, 至少等我们家的人准备好后, 我就找张卫国说说去,就当闲聊。”

秦清点头, 这样可以。

秦清从北京走了,并没有通知唐家那边, 方若如往常一般上门找秦老太太,开门的人说,宝山县那边有急事,少族长昨天就赶回宝山县了。

方若愣了一下, 有什么事儿那么急?

“他们什么时候回来?”

“少族长没说。”

“那行, 他们回来了, 你们来人通知我一声,我有东西给清清。”

“好的,我们知道的。”

方若走后,秦家人商量一下,还是给宝山县那边送了一封信。

秦清收到信,看完信后,她没有回,而是放了几天。

等去秦家寨的人走了,宝山县秦家人这边准备的差不多了,她才给唐家回了一封信,信里暗示他们可能有大事儿要发生,建议他们早做准备。

方若收到信后,顾不得欣赏秦清漂亮的毛笔字,赶忙把信递给老头子,“你看,清清是什么意思?”

唐德生看过信后,把信递给老伴儿,“你在家等着,我出去打听打听。”

和秦家人接触的这几年,他们俩是相信秦家有真本事的,不说像天桥下骗子说的那样能上算五百年,下算五百年,但推算一些方向性的事情,秦家人应该可以做到的。

唐德生关注过,这几年去秦家的那些人,事后几个月,大都会回送礼物到秦家。这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唐德生在这里混了大半辈子,找几个知道实情而且能给他说真话的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这一打听,几个消息对应下来,他知道,可能要变天了。

而这个时候,每个胡同、街道上,都有很多戴着红袖标的人,挨家挨户地敲门。

芳草路这边大多是军区大院,民房没几间,但是还是有红袖标来敲门。

敲到秦家这里,他们在门口就说,“我们是街道的,上面要求我们统计谁家有空房子,空房子不能浪费,我们会再安排给其他没有房子的人住,请你们配合。”

“我们这里没有空房子,每间屋子都住满了的。”

领头的那个女人不相信,强势道,“请你们配合我们工作,你说了不算,我们要检查的。”

“别看我们这里大,但我们真没有空房子,这么几间屋子,住着二十几家人呢,不信你进去看看。”

“把门打开。”

门口的秦家人只得把门打开,红袖标走进去,就看到前面大院子里晒着很多衣裳、床单,十几个还没到读书年龄的小孩儿在院子里玩儿。

再往后院去,厨房外面放着好多做饭的炉子,一些没上班的老太太和女人都在忙着做饭,也有打扫卫生的,做家务的。

一眼看去,每个屋子门上都挂着锁,确实不像没人住的样子。

这些人也真是负责,挨家挨户统计过了,确定没有骗他们。

一个急于出头的年轻人拉着一个大嫂问,“咱们也是有任务的,你们能不能配合一下工作,腾出来一间也好。”

这位大嫂不是好欺负的,顿时冷笑一声,“我们一大家子挤在一间屋里,我儿子大了想结婚都没空屋子,你说让我们去哪里腾?你这么积极,不如把你家我的屋子腾出来一间给我们住吧,我儿子有房子结婚,我一定上门道谢。”

“嘿,你这人怎么不讲理呢!”

“你说,我怎么不讲理了?到底是谁先不讲理?今天这事不说清楚就不算完,告到哪里我也不怕。”

院子里其他人纷纷帮腔,“你这小伙子怎么说话的?”

“就是,不带你们这样欺负人的。”

“有话好好说嘛,这个小伙子,你哪个单位的,我们一群没工作的老头老太太,有的是时间,我上你单位找你们领导说说。”

最后,这一群人被秦家人软硬兼施地轰了出去。

第二天,秦清收到七封北京那边的信,有北京的秦家人寄来的,还有唐家、王进以及其他几家找她算过命的人家。

所有消息汇总到一起,她知道,不可预知的大麻烦要开始了。

一个炙热的午后,宝山县的高中突然闹了起来,一群半大孩子,最开始在学校里举起旗子,站讲台上喊口号,没想到一呼百应,其他学生都跟喊口号,离高中不远的初中也跟着闹了起来。

几个领头的纠集学生上街喊口号,□□,渐渐地,他们不满足于此,又开始出现了□□校长、□□老师的情况。

秦清一发现这个情况,马上把秦家所有在学校当老师的族人,全部喊回来。

秦家所有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不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也全部喊回来,不准参加这些活动。

秦烛年纪大,有些受不了,他好好的教书育人,怎么就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

他还好,有家族庇护,学校的其他老师就没有这么幸运,昨天还有一个受不了跳河的。

不只宝山县这边闹了起来,全国各地的情况基本上都差不多,秦清收到全国各地其他人寄来的急信,知道情况已经开始失控了。

她没有再等,当机立断,暗中通知所有的族人,这一次,他们要走了。

秦灿不肯走,“咱们秦家不能全部都走了,留下的这些房子产业怎么办?我这么大年纪了,我又不碍着谁,还是我留下看家吧。”

秦清冷声道,“家产再重要都没有人重要。”

秦灿不走,坚持要留在这里。他一个老头子,还有秦家其他人帮衬着,再说了,前面还有部队上的人,没人会拿他开刀。

秦炅也跟着劝,秦灿就是坚持要留下。

最后没办法,约定的出发时间到了,等不了了,当天晚上,秦家几百口人,全部南下走了。

秦炅走之前,按照唐家支的招,给张卫国写了一封信,交代他们秦家人全部下乡支援农村建设。

张卫国第二天早上收到秦灿递过来的信,又一次感叹,秦家人有远见啦!走的真是时候。

秦灿道,“你知道我们家人多,走的时候粮食大半都留下了,这些全部捐给部队。”

张卫国马上又明白秦家此举的用意。但这样做也没有违反什么规定,伸个手的事儿,张卫国当场就叫人带秦灿去办理秦家几百口人下乡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