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牌坊打架(第2/4页)

至少,昭德宫的其他宫人们,似乎都没有察觉到宁清宫的异动。

曾经在梅娘和汪正的辟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到了六岁的汪直,在进宫后不久,就快速地成长了起来。

就在那群从广西进贡来的孩子们,入宫受训不久后的某天里。

万达前往宫内探视当时还未生产的万贞儿,在昭德宫角落里,他看到了蹲坐在花坛边,一脸沮丧的汪直。

“素素,他们都说,那些小内侍们说,是我阿爹害的他们进宫来的。他们的父母,也是因为我阿爹的缘故,都被人杀了。”

小汪直蹲在地上,大大的眼睛里是泫然欲泣的泪珠,“是真的么?大家是因为我阿爹的缘故,我阿爹做了坏事,伤害了很多人,所以大家都讨厌他。是这样的么?”

万达蹲下身子,摸了摸汪直带着内侍帽子的小脑袋,苦涩地点了点头。

“可是,我在家的时候,大家都说我阿爹是大英雄啊。阿直也一直想做阿爹一样的大英雄。”

“可是,大英雄,也会做错事的。”

万达有些无措,他实在不知道怎么安慰小孩子,“做错了事,就要受到惩罚。”

“所以,我阿爹,阿娘还有盘叔叔们,都死了,是么?”

再抬起头,汪直那白嫩的小脸,已经彻底换了一副表情。

一种成年人才有的肃穆,出现在了六岁孩子的脸上,叫万达看的心如痛绞。

“他们不是去走商了,而是死了,因为做错事,被朝廷处死了,是么?”

虽然是疑问句,但是万达知道,小汪直已经知道,自己已经是个孤儿的事实了。

那群被俘虏进宫的孩子中,最大的男孩也有十三岁了,如果是女孩,更有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很多人都是已经记事了的,知道自己入宫的原因。

万达想着,应该是那些人告诉了汪直他父亲的下场。

小孩子真是又直接,又残忍的动物啊。

“那些人都没有小鸟了。怀恩公公和覃公公说,他们也没有,只有我有。”

为了护住汪直未曾净身的秘密,他的生活起居和洗漱都是由覃昌负责的。

不过除了洗澡和如厕,汪直和这些小内侍们每日都吃住在一起,他自然也就察觉到了自己和那些孩子们的不同。

这个不同,是他的“素素”为他争取来的。

汪直抹掉了眼角了泪水。

“我在内书堂里读书的时候,先生说,做人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还要‘顺主忠君’,‘身死报君’。”

内书堂是小内侍们学习识字的地方,负责教导他们的,都是翰林院的饱学之士,教导的,自然都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看来小汪直都听进去了。

“素素……”

汪直紧紧地搂住万达的脖子,坚定地说道,“我会听素素的话的。还会听陛下和娘娘的话,我会做一个忠君报国的好男儿,报答你们的。”

万达抱住他小小的身躯,强忍泪意。

宫内的生活,一定没有他每次入宫的时候,看来的那么风平浪静。

这半年里,汪直到底遭遇了什么事情。

才能从一个全然无忧无虑的小公子,变得如此乖巧稳重。

稳重到让人心疼。

想到自己的姐姐,在入宫的时候,还比现在的汪直小上两岁。

她又是经历了什么,才能在这波云诡谲的后宫里,走到如今的位置呢?

不过,对于现在的万达而言,此时在昭德宫内陪伴万贞儿的汪直,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宠物,一个逗娘娘开心的小猫小狗,心肝宝贝开心果了。

他变成了万达的眼睛,替他在那个凡人无法轻易企及的地方,守护着他的姐姐,和他的外甥。

“宁清宫和昭德宫差那么远……那些宫人怎么路过?”

杨休羡也感觉到了不对劲。

“她就算再不喜皇长子,那也是她的孙儿,第一个孙儿,不是么?”

万达万分不解。

如果他猜的没错,周太后居然是想要对皇长子不利。

也是,没有什么比失去孩子,更能打击姐姐的事情了。

“她是皇帝的母亲。只要陛下有了第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将来她会有无数的孙子和孙女。一个孩子,看来并不足以融解她这么多年来,对贵妃娘娘的仇怨。”

杨休羡叹了口气说道。

虽然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不过婆媳之间的仇怨,确实可能是不到一方死去为止都无法化解的难题。

更不用说这一对年龄基本相同的“婆媳”了。

“阿直真是敏感。多亏由他在。”

万达需要好好想想,怎么给汪直回信。

因为万贞儿与梅娘年纪相似,汪直刚入宫的那段时间,除了睡觉,基本上都在昭德宫厮混。在娘娘身边的感觉,就像是回到了母亲身边一样。

而姐姐对待小汪直的亲密,早就超过了一般的内宫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

这对苦命的“主仆”之间的感情,让万达动容。

“上辈子”的一切已经太过久远,万达已经忘记了很多事情。

但是他坚信,只要有他在,现在的小汪直,绝对不会成为历史上人人喊打的大奸大恶之徒。

而他,也不会让姐姐变成那个被史官们口伐笔诛的“万贵妃”。

船只从大运河转入新安江,拥堵的情况终于有所缓解。行径的速度逐渐加快,让他们终于在四月底到达了徽州。

他们此次要去探访的地方是歙县。

歙县是徽商之乡,也是歙砚之乡与徽墨之都。

此县位于黄山脚下,南宋时期,朱熹朱老夫子曾经在这里创办了“紫阳书院”,并且在此讲学。

歙县文风鼎盛,传说即便是只有七八个幼童的小村落,都有夫子在村中授课。就连寻常乡间妇人都能脱口吟诵古人诗文。

“从大唐到大明,光歙县一处,就出了六百多位进士。”

跟随在邱子晋身边讲解的,是前来迎接上官的歙县县令罗德,以及地方上的一众士绅大族的代表们。

听说巡察御史到此,这些人早早就在码头等待迎候,并且表示一早听说御史大人和锦衣卫镇抚到来,已经安排下了酒席,请大人安置后前往享用。

老子终于可以明目张胆“骄奢”一回了!

万达听了食指大动,恨不得马上就飞进县城里头,看看黄山脚下的迷人风景,听听明时期徽州的戏曲——那可是“国粹”京剧的太爷爷吧!

这县令罗德,和身边一众士绅们介绍的情况,住在他们隔壁婺源的邱子晋怎么可能不知道。

这一切,还不都是说给这位目前朝中最最炙手可热,刚刚为皇帝陛下诞下了皇长子的贵妃娘娘的弟弟听的嘛!

要知道,年初的时候,礼部和内侍前来黄山为皇长子上香,作为县令的罗大人还亲自陪同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