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第3/5页)

孟茯听罢,忍不住又笑了一回,“哪个敢说你徇私了,还拿南城外那些土地来说么?怎不想想那些个荒山烂水塘,在我手里变废为宝,如今不单是叫他们日日各类新鲜便宜的蔬菜吃个不断,还有那散养的鸡鸭鹅,一年下来给衙门里的税赋也是那么一大笔,这些个眼浅的,看事就看表面。”

说完这一通,这才进入正题,“既然那边要修,还要留出地方给船只停泊,不管衙门里是外包还是自己做,那乱石滩只有那么大,总不能所有的运输小船都能有位置,对吧?”

沈夜澜想了想,那乱石滩处虽然宽敞,但这除了停泊船只,还要建造交易市场,的确没有那么宽裕的地方,“所以你的意思,这停泊船只,还要收费?”

“当然要收费了,不收费到处都挤满了,到时候少不得一片混乱,毫无秩序,哪家在衙门里都是有着几张僧面佛面的,就这人情上来说,衙门里也不好管,可若是有人交钱停船,哪个还敢抢位置?咱要按照规矩来行事。”

沈夜澜听得这话,赞同地点了点头,换了只小毫蘸了墨汁,顷刻间便将孟茯的这话写下来,然后催促着她,“还有呢?”

“还有就是这海鲜市场也不能只卖海鲜吧?卖海鲜的人总要吃饭吧?”

“所以你想像是东街海鲜市场一样,做吃食?”沈夜澜挑眉问。

哪里晓得孟茯摆手,“不不,这吃的只怕你这海鲜市场还没建造好,四处离得近的山边路头,多的是卖吃食的摊子,所以我才不做这个。”

“那你要做什么?给你们那商栈留个铺面?”沈夜澜问。

“这个肯定是要的,我还想跟少熏商量,叫她从她家那造船厂里弄一批专门运送海鲜的船只,到时候我们就在福贵洞里跑运输呢。”

说到这里,连忙给沈夜澜提议道:“福贵洞里真要开运输线,里面总不能乌漆嘛黑一片吧?郦县那夜光石,你们衙门下点血本,弄些来挂在洞壁,不求里面通亮如白昼,但好歹要能看清楚,不用自己点灯笼吧?这样你们衙门不就有投入,有投入了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收费呀。但也不能太多,不然肯定引起民愤,一趟给几个钱大家还是舍得的,你也莫要看着钱少,可这日积月累的,一年下来也是能攒出一大笔的,你这夜光石的本钱就回来了。”

沈夜澜见她说得个滔滔不绝,听到这里,忽然福至心灵,“既如此,既然这福贵洞是衙门里开辟出来的,那么长一条暗河,还不晓得要花多少银子买夜光石呢,从里面路过的船只我们可以收费,但收费不高,少不得有不少小船进来运货,可外面的停泊位置又不够,如此一来,岂不是要挤在洞里?”

到时候在用独木舟中转,这样福贵洞里还不晓得要堵成个什么样子呢。

于是便问着孟茯,“你说这样行不行,我再将这运输的门槛提高一些,但凡想要从这福贵洞里运输的船只,都要交一大笔银子入册登记,怎样?倘若不愿意登记的,便要运送一次交费一次,而且价格会稍微比你所说的贵一些,如何?”

孟茯听出来,这特么还要给船办牌照啊!当即忍不住拍手叫好,“妙啊,就这样,到时候真有那没有在衙门里登记入册的船只,你只管高高收费。”

夫妻俩这里商议着,又说海鲜市场的门脸。

孟茯提议着,“既如此,你回衙门里找同僚们商量好了,就可以在衙门口贴告示了,正好现在城里的商贾们最多,他们瞧了,自然会去买门脸。”

“拿什么卖?”沈夜澜觉得孟茯说得有些上头了,那黑牡蛎村的乱石滩连洞口都还没扒出来,她倒好,现在就要嚷着卖门脸。

“当然是卖门脸,难道你想等修好了再卖么?那时候这一波商人都走得差不多了,难道叫本地人去买吗?”本地也没几个有这闲钱,肯花那么一大笔银子买的。

一面与他解释着,“虽还没修,但是咱们要趁着人多抓热度啊,也好叫这些商人们晓得,南海郡为了能让海鲜从朱仙县运送出来,花费了多少心思和怎样大的决心,这样才能让他们知道,南海郡这是打着可持续发展的态度,而不是只做这几个月的生意啊。”

不管如何,就算是福贵洞那里要割一波韭菜,但也总比他们去禹州运海鲜要划算得多啊!

而且这里的海鲜不但不比禹州差,甚至比禹州还要肥美。

沈夜澜听到她这话,忽然十分认真地打量起孟茯。

孟茯被他这目光看得很是不自在,“你这样看我作甚?”

“我觉得,你没做大夫果然是对的,你天生就该做这生意,但凡是有芝麻大的利润,你都看得死死的,一点没有漏掉。”沈夜澜忍住笑说道。

孟茯扯了扯嘴角,“你这是夸我么?”她当初原本是不想学医的,更不想做什么妇科大夫,奈何听了亲戚劝,说这学医好就业……

言归正传,问起孟茯到底想在那里做什么个生意?又要多宽的地。

没曾想却听孟茯说道:“那么多人,吃了总要上茅房,我当然是修茅房啊。”

沈夜澜刚停下笔,倒了一杯桂花凉茶,啜了一口,听到她的话险些给喷出来,“你说什么?”建茅房?他听错了吧?

却见孟茯一脸认真,“就是建茅房,你想那么多人,总不能都随地大小便吧?我就专门修一处茅房,但得收入如厕。”

这收费如厕,京城里也有,但是沈夜澜不知道孟茯在这种地方建茅房,能不能回本都是一回事。

但见她兴致勃勃的,也不好泼她的冷水,“也行,不过我建议你在考虑考虑。”

有什么可考虑的,孟茯已经打定主意了。

隔日一过了早饭,沈夜澜去了衙门里,孟茯拿着玉玦去问惠德,“您还记得那个送书的小书生是个什么模样么?什么年纪了?”

惠德见她将玉玦拿着来问,有些担心,“怎的,那些个书里,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么?”说罢,忙不迭后悔起来,“早知道我该先检查一回的。”

孟茯忙摇着头,“这倒没有,只是好奇,这是个什么样的有缘人。”孟茯说着,见着这厅里也没个旁人,只将自己那块玉也拿出来,“您瞧,这是我自己的,我祖父留给我的,说是我爹娘留下的,花样和这块一模一样呢。”

惠德闻言,拿起来仔仔细细对比了一回,还真真是一模一样,就是质地有差别罢了。

孟茯的身世他也晓得,是梨花镇上孟大夫的孙女,至于那孟大夫的儿子媳妇,倒不曾听说过,所以便道:“你莫不是怀疑,你爹娘还在,这个拿玉玦的小书生,是你兄弟?”

孟茯的确想过有这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