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你在嫌弃我?(第2/3页)

既然死气已经消干净了,那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影响。

听到“上交”二字,陆征问了一句:“你要交给谁?”

温白如实道:“文物局。”

陆征:“文物局?”

温白看着陆征,宛如看着一条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

解释道:“文物管理和保护部门。”

陆征隐约觉得自己又被嫌弃了,语气一变:“阴司有阴司的规矩,陪葬品,那便是阴司的东西,要交,也应该交在这里。”

温白轻一抿嘴。

他该怎么跟他解释。

大人,时代变了。

《文物保护法》规定,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国家所有。

这题无解,也没法解释。

温白只好转头看向能商讨的人,谛听。

他开口道:“不过文物局离这边好像有点远。”

感觉被温白无视的陆征出声警告:“温白。”

温白继续看着谛听:“你觉得直接交给警察局可以吗?”

陆征:“……”

“或者我也可以回学校,找历史系教授问问,我们学校几个老教授在业内也很有影响力。”

陆征忍无可忍:“温白,你还有没有把我这个老板放在眼里?”

温白深知伸手不打笑脸人的道理,从善如流道:“放着呢。”

陆征脸色这才好了一点:“东西拿来。”

温白递了过去。

拿到东西的一瞬间,陆征就皱了眉:“脆玉?”

温白:“?”

“还是成色下等的脆玉,”陆征一脸嫌弃,轻一抬眸,看着温白,“你在耍我?”

温白:“???”

“我没有。”

“这种破落东西,也值得带回来?”陆征把印章轻抛回去。

温白伸手接住:“……我没想带回来。”

不仅没想带回来,还想送出去。

是老板您自己说“不合阴司规矩”非要看的。

温白敢怒不敢言。

最后,还是谛听开了口:“先留着吧。”

温白指了指自己。

谛听点头。

“这东西有主的,”谛听点了点那枚印章,“另一半还没找到,可能会有麻烦。”

谛听说有麻烦,那可能是真的有麻烦。

万一送到文物局之后出了事,情况说不定更乱,温白只好先留下。

事情已经解决,小莲灯也吃饱了。

温白开口道:“老板,没什么事的话,我先回去了。”

说完,礼貌性等了几秒。

陆征看了他一眼,撇过头去。

温白悄悄握了握拳。

很好,无事。

那告辞。

温白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关机,好好睡了一觉。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解决掉手机上各路信息后,打车去了三仙桥。

下了十几天的雨一停,路上行人都多了起来。

温白刚走进古玩市场,离他最近的摊老板先喊了一声。

“哎,老陈,你看是不是他!”声音洪亮到生怕温白跑了似的。

紧接着,陈世文便从那头跑了出来,一边跑还一边喊“是是是”。

精神奕奕,和昨天“生闷气的小老头”简直判若两人。

温白都不用细猜:“小朋友没事了?”

陈世文眼皮一跳,都说不出话来,连连点头称“唉”。

温白:“没事就好。”

知道有些事不好说,陈世文赶忙把温白往他摊上引。

“托小先生的福,昨天那枚印章拿走之后,回去我小孙子就好了。”直到现在想起来,陈世文还觉得怪荒唐的。

“小孙子刚出生吗?”温白想起小莲灯的话,刚出生的孩子魂轻,才容易被吓。

陈世文看温白的眼神更热切了:“是是,刚一个月半。”

温白:“生什么病了?”

无论是小莲灯还是谛听、陆征,都说过那死气没伤人。

那应该不是什么大病才对。

陈世文的话也验证这一点:“说病也说不上,就是夜里成宿成宿的哭,去医院好几趟也都说没毛病,就让孩子白天少睡点。”

原本陈世文也没多想,可病因一直找不到,家里一急,就说是不是他摊上的东西不干净,还谈起鬼神的事。

陈世文自己很清楚,这些东西压根连土都没进过,谈何“不干净”。

可终归是上了心,所以在听到温白说家里小孩子喜欢的时候,才脱口而出那么一句。

直到昨天晚上,孙子不闹腾了,精神也好了,他才想起下午遇上的小先生。

这一想就是一宿没睡。

起了个大早,就到摊上来了。

现在,见温白连他小孙子刚出生都算到了,更觉得遇到高人了:“小先生,我孙子应该没事了吧。”

“没事,”温白觉得这位陈师傅心思还挺细,笑了下,“您是怎么知道问题出在那枚印章上的?”

毕竟他昨天买走了一堆东西。

陈世文揣了揣手:“昨天小先生就是在拿走那枚印章之后,说了一句‘家里小朋友会没事的’,又多问了点印章的事。”

温白点头,怕老人家想太多伤神,到底也是遭了罪,道:“那印章不算什么脏东西,小孩子只是有点被吓到了。”

陈世文心彻底落到了肚子里。

“师傅,我今天来,其实还想问您点事。”

陈世文拍了拍胸脯:“您尽管说!”

温白:“这印章,您是从什么地方淘过来的?”

“淘还真算不上,”陈世文实话实说,“其实现在市面上的文玩市场,绝大多数的货都是大路货。”

温白:“大路货?”

陈世文点头:“嗯,也就是各地工厂流通过来的。”

“比如瓷器,苏瓷最有名,便专门从那几个地进货,绝大多数都是新活做旧,高仿都算不上。”

“所以昨天我问您印章另一半在哪里的时候,您说故意做断的。”温白回道。

陈世文再度点头,说到这里,话匣子一开,便多说了几句:“但也不是没有真品。”

“只不过我们现在说的真品,只是较之那些大路货而言,有些年头的,大多都是一些不太罕见的古钱、银元之类的。”

温白顺势问了一句:“当年三仙桥那件?”

“那是真的,”陈世文有些感慨,“不过也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这一行胆子大,什么都卖,二道贩子也多。”

“不问来路,买定离手的规矩,就是那时候定下的。”

温白在选修课上的时候,也听老师提过。

很多年前古玩行业,灰色地带称不上,但多少有些边缘行业的味道。

后来管制体系逐渐完善,才慢慢好转。

“现在这些供货的,早不叫什么文物贩子了,手头根本没真货,能流通的不是大路货就是没什么价值的、挑剩的,吹得再天花乱坠,最后到我们手上,也就是个打包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