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闹鬼的十字路口(第3/4页)

这么会儿功夫,小女孩把馄饨全包好了,老头那边的汤锅早煮开了,馄饨跟饺子差不多,但煮起来非常快,水饺皮厚,要煮三沉三浮才能出锅,馄饨下到热汤锅里就熟,老头还和刚才一样,捞到碗里盛好了,加上佐料老汤,递给那三个人,郭师傅接这碗馄饨的时候,碰到了老头的手,那只手居然是冷冰冰的,简直像死人手。

这么闷热的天气,端着热馄饨碗,手怎么会如此冰冷?郭师傅在巡河队捞河漂子,印象中再怎么酷热的天,从河里打捞出来的浮尸,身上也是冷的,死人没有热乎气儿,一碰着卖馄饨老头的手,不免想到了那些死尸,心里不由自主一阵哆嗦,虽然天色阴沉,可怎么说也是白天,大白天的不会有死人在路边卖馄饨,不可能有那种事。

郭师傅心里疑神疑鬼,端着馄饨不敢吃。他那俩兄弟可不管这套,饿死鬼投胎似的端着碗吃馄饨,还是那么好的味道,三口两口这一碗馄饨就下了肚,再来几碗也吃得下去。卖馄饨老头看郭师傅发呆不动,催他趁热快吃。丁卯在旁听了,想起个笑话,就给李大愣说了:说以前有个乡下老头,家住在非常偏远的山沟子里,出门除了山就是山,交通不便,去趟县城都跟出国差不多,老头活了一把年纪,第一次到省城亲戚家串门,亲戚招待他吃元宵,老头一尝这东西太好吃了,世世代代住在穷乡僻壤,做梦也没吃过这东西,问亲戚这叫什么?亲戚不知道这位连元宵也没见过,加上他嘴里正吃着半个汤圆,说话含混不清,没听懂问的什么话,就说:“您呐,趁热趁热,趁热吃啊。”老头听这话,以为元宵叫“趁热”,回乡下之后一直馋这口儿,有一次犯馋虫,馋得不行了,眼看出气多进气少,临死就想再吃一次“趁热”,他儿子为人至孝,看爹馋得快死了,便翻山越岭出来,到县城给老头买“趁热”,找谁打听都说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那上哪问去?正着急的功夫,街上有个卖饺子的在那吆喝:“刚出锅啊,趁热趁热。”儿子一听还真有这东西,赶紧过去买了一盆,拿回家给老头吃,老头得知儿子买把趁热买回来了,身上的病立刻就好了一半,可一看不对啊,怎么变样了,他盯着饺子不住打量,好半天才憋出一句话:“趁热啊趁热,两年没见,你长犄角哩。”

李大愣和卖馄饨的小女孩听完了都笑了,卖馄饨老头仍板着脸,也不理会丁卯说什么,好像根本就没听到,只是催促郭师傅快吃。

郭师傅心里边觉得不大对劲儿,偷眼去看卖馄饨老头和小女孩,这爷孙俩的脸色是那么白,身上是那么冷,简直像没有活气儿的死尸一样,可手中这碗馄饨是真香,闻着闻着忍不住了,把心一横,反正刚才已经吃了一碗,再吃一碗又能怎样?当下端起碗,连馄饨带汤,几口吃个净光,那馄饨就像自己长了腿儿似的往肚子里跑,他吃完一抹嘴,顺手把空碗还给小女孩。

那老头见郭师傅把馄饨都吃了,让孙女收拾好馄饨挑子和板凳碗筷,又对郭师傅说道:“别惦记那栋闹鬼的楼房了,那里头什么也没有,眼瞅着要变天,赶紧回家避一避吧,现在走还不晚,别等到想走走不了的时候再后悔。”说完话,老头把馄饨挑子挑上肩,小女孩在旁边扶着他,一老一小两个背影往石碑下边走去,走得匆匆忙忙,转眼就不见了,如同凭空消失了一样。

郭师傅一愣神,心想:“听这话里话外的意思,老头好像知道我们要到那栋楼里去,一个在路边卖馄饨的老头怎么会知道我们想干什么?”等他回过神,抬眼再看的时候,马路上已经没人了,只有一尊驮碑的无头石兽立在路口。

郭师傅发觉卖馄饨的老头和小女孩太奇怪了,心说这俩人怎么知道我们要进那栋楼?那楼里当真一个人也没有?听这老头是好心劝他赶紧走,好像知道准要出事似的,这卖馄饨的老头究竟是什么来路?看这对爷孙的脸色像死人,总急着要走,而且一转眼就没了,大白天的会有死鬼在马路上卖馄饨吗?

他站在马路边上思前想后,把几件事结合到一块,总算悟出这么点儿意思。

丁卯问郭师傅:“哥哥你没事儿吧,怎么好端端怎么俩眼发直,眼眉自己往一块凑?”

李大愣说:“准是听卖馄饨老头说楼里有鬼,正寻思这件事儿呗。其实有什么好想的,依我看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咱今儿个就是今儿个了。”

郭师傅回过神来,说道:“没错,今儿个就是今儿个了,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非到这楼里看看不可。”

李大愣说:“甭听卖馄饨的老头吓唬人,世上哪有什么凶宅,李爷我是放屁崩出个坑儿的人,就这么厉害,我能怕他们这些糊弄鬼的话吗?”他是深信白天不会见鬼,才敢说这番话,一来不吹白不吹,二来也唯恐郭师傅和丁卯胆小,临时改主意不去找连化青了,快到手的赏钱无论如何不能打了水漂儿。

其实郭师傅不怕这个,他在五河水上警察队当差,寻河队虽说不管破案,但见的听的多了,比如这种一家子好好在屋里住着,突然全家失踪,也没人看见他们出屋,就在屋里下落不明了,像是被凶宅里的鬼给带走了,这事儿听着邪乎,却并不是没有,以前确实有过这样的案子。⒌㈨②

听说那是清朝末年,天津卫还没通铁路的时候,北运河边上有家人,一家三口住大杂院里,两口子带个七八岁的儿子,家境贫穷。白天男的拉地排子卖苦力,女的在家缝补浆洗,小孩则出去拾煤核儿,煤核儿不是大多数人想象中的煤渣,以前穷人冬天买不起煤,只好让小孩捡人家烧剩下的煤核儿,孩子没钱上不了学,每天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破棉袄,背个箩筐,手拿一根铁棍,捡那些没有完全烧尽燃透的煤球,用铁棍把上面的煤渣打去,留下里头还可以烧的,这叫煤核儿,放在箩筐里带回去,小孩也捡不了多少,一天天积少成多,到天寒地冻的时候,家里烧这点煤核儿取暖。那个年月,穷人家的孩子没有童年时光这么一说,注定生下来就是受罪的命,小孩到了稍微懂事儿的年龄,就得帮着家里干活了,偶尔逮个蛐蛐儿捕到只蝉,自己舍不得玩,必是卖给有钱人家的少爷,换几个小钱交给爹娘,知道爹娘累死累活不容易。全家有口吃的,从来是先紧着当爹的吃,如果吃的东西不够,女人和孩子就得饿着,因为当爹的白天要出去干活儿,没有这个劳力,全家只能干瞪眼饿死。有一天小孩捡完煤核儿回来,到河边看人捞鱼,孩子胆小,总听水鬼拽人的故事,不敢下河玩,老实巴交在河边看捞鱼的,看人家捞出来的鱼就馋得流口水,想吃熬鱼了。那捞鱼的有一网打出一条怪鱼,这鱼长得奇丑无比,嘴里居然有牙,看着挺吓人,在河里打这么多年的鱼,没见过这种鱼,连那些看热闹的人在内,谁也叫不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