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第2/2页)

况且,都是同僚,大家也知道那年纪大的长须阅卷官眼光极高,能让他做出如此评价的文章定然非同一般。

于是乎,一时间,阅卷官们争先恐后地读着这一份难得的文章。一人看的时候,其他人伸长了脖子挤在一旁着。

大家看完面面相觑,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震撼。

“此文章必是深谙经义、满腹书墨、功底深厚、见识不凡的年老考生做出来的!”一个阅卷官啧啧称赞道。

“我觉得倒不一定!这文章内含一股率真自然、挥斥方遒的少年意气!”另一位阅卷官摇了摇头,反驳道。

他俩就此争辩了起来,结果发现周围居然没有人应和、支援自己。两人辩着辩着,感到有些奇怪,偏头看去,只见其他的同僚已经开始翻看起此考生其他题目的作答文章。

糟糕!大意了!

两个原本还在争论的阅卷官对视了一眼,立马跑到人群中挤着要看这考生的其他文章。

他们一开始并没有对其他文章抱有很大期待,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这么考过来的,知道在贡院那老破小的号房里能集中精力写出一篇绝妙文章就很难得了。

这考生只要有这一篇文章在手,取个举人是绝对跑不了的。

然而,等他们读完此人的四书文,大脑有些恍惚。

这?这?这?

竟有考生对经义掌握得如此剔透纯熟?他们可都是钻研此道数十余年的人,自是一眼就能看出考生的水准。

不知不觉,大家已经不再将此人看作比他们更低功名的考生了,而是将其放在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甚至抱着欣赏大家之作的态度来拜读这文章。

等阅卷官们看到这人的诗赋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此诗赋不走寻常路,端的是恢奇诡谲,巧妙情思好似带着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文章诗赋无一不好,真真是难得的人才啊!

“长庚烈烈独遥天,盛世应知降谪仙。文章政事追先达,冠盖声华羡昔贤。”第一个见到这人试卷的头发浓密的中年阅卷官不禁摇头晃脑地赋诗感慨道。

他们春秋房出息了啊!!

这是出了一个能争夺解元的好苗子啊!!

一想到今年江陵府乡试的解元出自他们春秋房,阅卷官们顿时精神一震、心跳加速,脸上露出一副与有荣焉的骄傲模样。

要知道这么多年了,他们春秋房还没出过解元呢!

春秋房房官更是满眼热切地看着这“春秋房之光”的答卷,他亲自给这卷子画了三个圈,示意此卷为上等佳作。并提笔用他那一手人人称道的好字慎重地写下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批语。

写完后,春秋房房官依旧不是很满意的样子,他环顾了一下四周,看见同僚脸上都是对这卷子的欣赏之色,于是心一横,又提笔在上面添加了一句批语:“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那头发浓密的中年阅卷官原本还想亲自给这试卷提写批语,没想到被自家房官不动声色地抢先下手了,只得用眼神谴责房官不厚道。

等看到房官的批语后,中年阅卷官又是一惊。这评价就很高了啊!他们改了这么多天的试卷,还未看到这么高评价的批语。

不过这中年阅卷官想到这试卷的内容,又放下心来,毕竟这文章担得起!他自己原本还想写上“雄健奔放,奇崛峭厉,笔力纵横,倾荡磊落。”的批语呢!

他灵机一动,趁机又在试卷上添了一个红圈。

一般来说,一份试卷由两个阅卷官批阅,若是觉得此卷不错,阅卷官便可以画一红圈示意为佳作。

一份试卷集齐了两位阅卷官的红圈,便是有希望通过此次乡试的试卷。若是画有两个红圈的试卷过多,那再由其他的阅卷官一起筛选,选中的试卷再添上一个红圈。如此一来,选出的试卷就有三个红圈了。

而这些三个红圈的试卷中的魁首,便是可以再多得到一个引人注目的红圈。这便是表示着,此卷为不可多得的上上之作!

“你们那儿还有多少份试卷没有改完?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试卷荐为经魁,呈给主考官许大人了!”春秋房房官感慨道。

不过为了对整场考试的考生负责,春秋房房官还是按捺住了自己蠢蠢欲动的激动心情,等本房的所有试卷都批阅完毕,确保了此卷仍然脱颖而出、一骑绝尘之后,才郑重地将这试卷推举为春秋房的魁首。

***

三天后,众位阅卷官齐聚一堂。

这次江陵府乡试取举人一百名。

五房的阅卷官们齐心协力闷头评卷了数十天,才从浩如烟海的试卷中筛选出了最优的一百份试卷。

后面的名次好决定,最关键的是前五名的排序,尤其是解元花落谁家,各房都期待能压对方一头。

春秋房的阅卷官们尤为兴奋,似乎是笃定今年的解元一定会出自他们春秋房。

其他房的阅卷官们同样对自己房内魁首的文章十分有信心。

本次江陵府乡试主考官许大人气定神闲地看着摆在面前的五份试卷,这是各房推荐的经魁。

许大人自幼便有神童之名,自诩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当然他也的确是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翰林院的同僚们平日里也戏称他为“行走的藏书阁”。

他泰然自若地翻看着这五份试卷,每张试卷上都有红圈和批注。其中有三份试卷上有三个红圈,两份试卷上有四个红圈。

许大人先是仔细地了三个红圈的试卷,这文章作得的确不错,文辞工整,质朴自然,言之有物。他在心里给这三份试卷排了个序,接着又看起另外两份试卷。

他先看的是诗房的试卷,考生中选《诗》作为本经的人数很多,基数大了,出优秀试卷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所以诗房被推举为经魁的呈上来的试卷有四个红圈也不奇怪。

许大人读完试卷,觉得这试卷当得上房官写下的“温柔敦厚,和清正雅。”,但是若是将此卷评为解元,总觉得还差点儿什么。

他看向最后一份春秋房推举为经魁的试卷,看着卷面上的那四个红圈挑了挑眉。

然而读着读着,许大人面色渐渐不那么平静,等读完第一篇文章后,他翻卷的手微不可查地颤抖了一下。

最终看完这试卷,他悠悠地舒了一口气,眼里闪过一丝感慨,这人的文章让他想起了翰林院里头那位六元天下的大才子陆弦之,那种熟悉的、让人只恨老天爷不公的才华。

许大人的视线长久地停留在这人看似清正平和、实则锋芒毕露的字迹上,直到周围的房官忍不住轻轻咳嗽提醒他,他这才回过神来,点了点这份试卷,释然般地笑道:“此卷,当为本次乡试的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