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第2/3页)

“我与那松竹斋的小东家相识,等这《流觞亭集》印出后,赠与诸位前辈和同窗。”苏晏在谢临风他们投过来的调侃眼神里面不改色地说道。

我自己就是松竹斋的小东家,我认识我自己,没毛病。

苏晏顿了顿,继续说道,“我认识两个文章作得极好的前辈,愿为这《流觞亭集》作序。”

众人欣然点头,这松竹斋可不就是夫子们说的那即将要出版“云山密卷”的大书坊?

没想到苏晏还认识这松竹斋的小东家。

若是他们今日洒笑山林、吟咏赋诗的诗作文章能集结成册,这《流觞亭集》倒也是一桩雅事。

秋日宴就这么在大家意犹未尽中落幕了。

第二天,苏晏搭乘马车去松竹斋,想要先去问问店里是云州当地人的掌柜和店小二们,看看要去哪儿寻一把合适的古琴。

“小东家若是要寻一把上好的古琴那可不容易。”松竹斋的曾掌柜摸了摸胡须。

“找个好的制琴师傅实属不易,更何况这木料的选择也要看机缘巧合。”曾掌柜微微皱眉,有些为难地说道。

“不过,可暂且去城西的金石楼里看看,若是仍没有满意的古琴,可请那金石楼的掌柜帮忙留意留意。”曾掌柜思索了一会,如此说道。

小舅舅柳楷瑞则是安慰苏晏,若是没有满意的古琴,等他回京后再去寻京城里有名的制琴师傅给苏晏量身定做。他也会找生意上的伙伴帮忙寻找合适的制琴木料。

苏晏点了点头,谢过小舅舅。他此时也不是很着急要尽快找到一把满意的古琴。

这一旬的乐课上,另一位选择古琴的学子跟苏晏抱怨经义的课程愈发有难度了,他不知道下一旬还要不要来上这乐课,大概率是不来了。

若是之后只有苏晏一人选了这古琴,也不愁上课的时候没有琴用。

柳楷瑞带着苏晏来到了云州的金石楼。

根据曾掌柜的说法,这是云州最大的琴行了,各种乐器都有售卖。

金石楼的店铺非常宽敞,店里人也很少,此时只有几个在一旁歇息的店小二。

见着有客人来了,他们忙迎接上来。

“两位客人可是要买什么?”小二问道。

苏晏简单地讲述了想买一把手感不错的古琴。

小二听罢点了点头,带着他们来到了金石楼的二楼,从一个乌黑的严实大匣子里取出了一把古琴。

平心而论,这是一把很漂亮的古琴,形饱满,黑漆面,外表美观,琴音透澈。

但是苏晏就是感觉还缺啥了点什么,就是隐隐约约差点儿意思。

店小二见苏晏试过后并不是很满意,便小心地将这把古琴收好,随后又取出了另一把蛇腹断纹的古琴,那琴底颈部还刻着“春雷”二字行书。

“这可是咱们金石楼师傅的得意之作,唤作‘春雷’。可以称得上是镇楼之宝了!”店小二扬起一个自豪的笑容。

“我是看您二位穿着不凡,有足够的银钱买下这‘春雷’古琴,才拿出这把琴的,寻常客人可是没这个运气了。”店小二突然看了一眼小舅舅柳楷瑞,恭敬地问道:“您是这松竹斋的柳东家吧?”

柳楷瑞挑了挑眉,笑道:“你小子眼力不错。”

店小二嘿嘿一笑,道:“那日松竹斋开张,我还去捧场抽了凑热闹呢!”

他继续说道:“咱们制琴师傅在那春寒料峭之时,去云山的深山老林里听风吹树木的声响,从中辨取造琴良材,就这样,制琴师傅去了数十天,才找到了这一块满意的木料,制成了这么一把‘春雷’。”

“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店小二强调。

苏晏试了试这把“春雷”,琴音空蒙,有如江河入大海,又有如浅溪分石。

苏轼:好琴!

苏轼:这和我家中的“雷琴”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苏轼:快快快!

苏轼:晏哥儿快点把这把“春雷”古琴发个红包给我!

***

今日苏晏从云山书院出发下山的时候,想着群里的各位大佬应当对于这古琴十分有研究,就在群内询问有没有大佬可以帮他选择古琴时提供参考。

苏轼自告奋勇地要当他的参谋。

苏轼:实不相瞒,我对古琴可有研究了!

苏轼:我还专门写了《杂事琴事》一书。

苏轼:当初家里收藏了许多古琴。

苏轼:之前我为了研究琴音出自何处,不惜冒着被老爹暴打的风险,把家中珍藏的唐朝名贵“雷琴”给拆了。

苏轼:表面稳如狗,内心慌得一批.jpg

苏晏:了,了不起!

苏轼:那是!

苏轼:拆开来才能观察、分析其奥妙。

苏轼: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

苏轼:有了这个发现也不亏了。

苏晏:厉害了!

苏晏:那你爹最后把你怎么了吗?

苏轼:这个说来话长......

苏轼:凄凉.jpg

杜甫:这个表情包说明了一切。

***

苏晏:可是苏轼大佬,今天没有轮到给你发红包唉?

苏晏不得不指出这个事实。

自从苏晏获得了系统上次奖励他成功入读云山书院的“复制成双”技能后,给群里发红包就变得简单方便了许多。

但由于系统对于苏晏一天只能发一个红包的限制存在,群内的大佬们便商量着一天一人一个红包,如此轮流来,轮到的人自行选择想要苏晏发红包的实物,这样便不至于再次出现像山长那副字那般红包内容分配不合理的情况。

但是这就不免出现群内大佬有时候突然见着什么想要的东西,然而并没有轮到自己的情况。这个时候,只能大家相互商量着互换时间或者是借用原本属于其他人的红包机会。

比如上一次,李白瞧见谢临风那宝剑,可是激动得不行,立马就跟当日轮到的杜甫借了一次收到苏晏红包的机会。

苏轼大佬约莫是多才多艺,爱好过于广泛,常常见猎心喜,不知不觉就欠下了其他大佬许多红包。

杜甫:提醒一下,子瞻你已经欠了我十个红包了。

曹植:还有植的五个。

苏轼:虎躯一震.jpg

苏轼:先欠着,先欠着嘛!

苏轼:相信我,很快就会还给你们的!

苏轼:给您鞠躬啦.jpg

苏晏:埋头吃瓜.jpg

朱熹:这样不好吧?

朱熹:子曰:“习惯成自然”。

朱熹:子瞻兄还是快些还了才是。[微笑]

李白:哈,哈,哈,哈,哈!

李白:小老弟,你咋回事?!

李白:比我欠的都多!

李白:我好像欠了子建兄三个,欠了子美一个?

曹植:是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