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同舟共济(第2/3页)

记者见到这群朴实安静的建设者们,不禁问道:“那我们明天可以跟着大家上工地,拍下大家建设瀑帕大桥的景象吗?”

“可以,不过我们有一个要求。”易兴邦道。

记者:?

易兴邦说:“帮我们录一段集体合影,放在你们的新闻里吧。”

新闻电视台一直在跟踪报道中国援菲的情况。

治疗菲律宾难民的医疗队伍,运送救灾物资的飞机班列,还有记者采访援菲基建队伍的场景。

菲律宾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惨不忍睹的悲情印象。

然而,从基建队伍传回来的建设场景,竟然和国内大干365天的气势相差无几。

四周都是垮塌房屋、洪水倒灌,唯独中国建设队驻守的工地,没有任何损伤。

律风从电视上见到熟悉的单位名称,连吃饭都慢了下来。

新闻采访中,认真负责的工程师,仔细介绍着菲律宾项目情况,有条不紊的语气,深受他的欣赏。

“嘿,这不是小易吗?”瞿飞端着餐盘坐过来,盯着电视机惊喜道,“想不到三总五项不是传说,等他回来,我都要叫一声易总工了。”

他语气轻松,显然是在调侃电视机上接受采访的“易兴邦”。

“什么三总五项?”律风问道。

瞿飞夹着筷子咧嘴笑,“三年当总工,五年项目经理咯。以前小易跟我混的时候,还只是个刚毕业的愣头青呢,这才几年啊,已经是易总工啦。”

愣头青?

律风耳边都是易兴邦沉着冷静的声音,一点儿也听不出愣头青的样子。

等律风转头看回电视,刚才皮肤黝黑,戴着安全帽的身影,已经被瀑帕大桥宏伟的身躯取代。

这座桥梁横跨深谷,两岸泥泞的土壤,惨烈的植被状态,一看就遭受了利苏无情的席卷。

但是,瀑帕大桥不仅稳稳立在那里,还没有受到一点损伤。

“厉害啊。”律风感慨道,“利苏刮过去,居然没影响。”

“怎么回事啊律工?”瞿飞眼神戳他,“咱南海隧道也没影响!”

律风笑了笑,不回他,低头吃饭。

南海隧道没受影响,那是因为南海隧道在中国。

菲律宾远在海外,又遭受利苏直接攻击,建设队伍异国他乡搞建设,还能像在家里搞建设一样保质保量,足够让他开心诧异了。

然而,更令他诧异的在后面。

新闻采访最后镜头,居然是建设成员拉着中国援菲建设瀑帕大桥队伍的横幅,站在大桥工地前。

镜头掠影而过,能让观众看清这一群身在菲律宾的中国建设者。

他们皮肤晒得黝黑,笑容却格外灿烂——

“瀑帕大桥建设团队,祝祖国繁荣昌盛!”

整齐铿锵的声音,震得整个南海隧道的食堂爆发出一阵兴高采烈的欢呼。

同样做桥梁建设的人们,与远在菲律宾的建设团队感同身受。

一场灾难后的播报,完全没有想象中惨烈悲壮,而是怀揣着一股子韧劲和赤诚。

在他们的繁荣昌盛愿景里,荡漾开欢天喜地的气氛。

律风盯着电视机许久,直到新闻开始播放菲律宾其他地区受灾情况,他才愣愣地继续吃饭。

国家政策与国际化紧密相关,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之后,不只是菲律宾,中国基建队伍遍布全球,在各种技术落后、资源匮乏的地方,发挥着中国人的光和热。

也许是一场台风,让他想的更多。

没有菲律宾的削弱,利苏到达中国会愈加猖狂。

作为邻里友邦,中国援助菲律宾,是在履行国际主义职责,也是在援助自家留在菲律宾的同胞。

这个世界,早就不像过去一样闭塞。

中国人无论在哪里,都有强大的祖国护航。

而中国,持续兑现承诺,展现出泱泱大国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律风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已经勾勒了无数船型建筑的模样。

他最终的设计,逐渐脱离了“船”的印象,拥有迎风烈烈的帆型曲线,和笔直矗立的桅杆造型。

他觉得,这应当就是老师所说的似船非船了。

可以安于一隅,又能随时启航。

像瞿飞所说的年轻易总工一样,走到异国他乡,依旧是中国的铮铮脊梁。

周末休息,殷以乔回到酒店,却发现律风端坐于电脑前,忙碌地建模。

那是一栋银灰色的建筑物,立于崎岖悬崖边。

曲线温和的立面,鼓起轻柔的弧度,盈满了风的气息。

宽敞的平台,一层一层顺阶而下,与它脚底蜿蜿蜒蜒的道路一起,组成了奇妙的延展。

好像一条一条简笔波浪,托起了一艘前行的大船。

“这是船型建筑?”

律风点点头,手上动作没听,“应该算作……《山水逍遥》的cbd。”

别人家的中央商务区高楼林立。

《山水逍遥》的中央商务区山崖重叠。

每一层裂痕、崖缝,都与大船的船舱相连,与山体牢牢固定,又像能扬帆远航。

“好奇怪的意象。”殷以乔没见过在山上造船的,“你怎么想的?”

“嗯……”律风停下点击鼠标的指尖,“一艘诞生于永不倒塌的山峰上,自力更生又能救济众生的大船。”

“诺亚方舟?”殷以乔偏偏头。

律风挑眉看他,并不惊讶殷以乔脱口而出西方神话。

但是,律风果断地否定了。

“不,这艘不是诺亚方舟。”他说,“我们的信念里,向来是遇山移山,遇水治水,没有放弃陆地逃跑的传统。所以,这是中国的同舟。”

建设于坚不可摧的山峰之上,行驶在目的相同的心胸之中。

无论相隔万里,无论种族国籍,只要齐心协力,便可同舟共济。

殷以乔听完,心中感慨万千。

同舟共济的典故,藏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成语背后,他小时候听爷爷说过。

孙子曾道:哪怕是互相厌恶的吴国人和越国人,同乘一艘船时遇到风浪,性命危急,都会像亲兄弟一般共克难关。

这便是文化里传承下来的同舟共济。

只不过,他没想到,律风会设计出一艘中国的同舟,预示着未来的景象。

同道者,可上救济众生的中国船,携手渡过难关。

像极了如今中国对外的模样,有恩必报,或者……以德报怨。

忽然,殷以乔觉得,西方神话里流传许久,独善其身的诺亚方舟远远比不上眼前这艘漂亮的同舟了。

他无奈笑道:“看来我的油画画早了,不然你的同舟应该占据中央位置,作为最重要的cbd。”

殷以乔一说,律风想起来了,“你画呢?”

“等你忙完回家,我第一个给你看。”

南海隧道的项目在这儿,律风至少会待上七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