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寒沙浅流(第4/14页)

春荣忙跪下磕头,纵然再委屈也不能在太皇太后面前上脸子。老祖宗算是顾念她的,要是按着罪论,自己也要痛打一顿撵出宫去的。死罪可免活罪也难逃,一说谁家闺女在宫里犯了事给赶出来了,那可是丢尽了三四辈子的老脸了。甭说图往后找好人家,连着父母亲戚都要被人戳脊梁骨。想嫁人,要么是净身师,要么是屠户。不是干损阴德行当的,人家都不要你!好门第的爷们儿,哪个讨不着老婆?也只有那些杀猪宰羊、骟人骟马的愿意和你凑合过日子。

春荣的头磕得咚咚响,边磕边道:“老祖宗菩萨心肠,奴才嘴笨,可心里都知道。老祖宗是疼奴才的,谢谢老祖宗还把奴才留在慈宁宫。奴才一定更尽心地伺候老祖宗,报答老祖宗的大恩。”

太皇太后点了点头,“起来吧,以后紧着点心就行了。”

小宫女在太皇太后榻前铺排开油布,司浴的绿芜搬着银盆进来,放下请了个双安,“奴才服侍老祖宗浴足了,太医院进了新帖子,往木瓜里另添了两味药,给老祖宗活血暖膝的。”

春荣半蹲下给太皇太后褪了鞋袜,把两只脚抱进盆里,绿芜替下她,使了手法开始仔细地揉捏穴位。

泡上两炷香的时候,等药性都渗透进肌理里去才算完。春荣给尚衣的宫女使个眼色,那宫女用大红漆盘托着一双厚棉纱袜子来,单膝跪下给太皇太后穿上。太皇太后打眼看,不知谁在袜口上绣了牡丹和一对小小的蝶。针脚平整,绣功也极好,这花开富贵绣得栩栩如生,衬着壽字纹的缎面鞋帮,果然比以往悦目得多。

太皇太后和煦地笑起来,“真是好看,是哪个丫头想起来的?我这么大的年纪了,还在脚上扮俏,让人看了岂不笑话。”

话虽这样说,到底是喜欢的。乐滋滋地看了又看,但凡是女人,凭他多大年纪,心底里总是爱这些精细东西的。就是要给后辈的儿媳妇、姑娘们留份儿,自觉只穿素罢了。

塔嬷嬷也凑过来看,笑道:“在脚上,没谁看得见。就好比被窝里穿花衣裳,自己知道就是了。我瞧这种灵巧的心思,也只有那位想得出来了。”

那位指的就是锦书,太皇太后眼里有种看不透的神色,停了会儿才道:“锦书和她姑姑真是像,一样的细心敞亮,明治皇帝虽然荒唐,倒是生了个好闺女。”

太皇太后很少提起她的嫡媳,宫女们是大英开国后才进宫的,并没有见过先帝爷的原配,只知道她是大邺的长公主,是明治皇帝的胞妹。当时的先帝爷是南苑国的王,姬妾不少,却没有嫡妻,明治帝就把合德帝姬指给了他。婚后两人甚是恩爱,先帝爷几乎为她废除后宫,可惜合德帝姬没有生养,先帝爷的子嗣不多,只生了当今圣上和庄亲王两个儿子,剩下一溜都是郡主,于是把九岁的皇帝归在她名下。皇帝在她身边待了五年,后来她病势沉疴,不久就故去了。

皇帝起兵夺了慕容家的天下,按常理来说合德帝姬虽姓慕容,嫁给了宇文家便是宇文家的人。何况又是皇帝的嫡母,上尊号怎么都该是先皇后的名分。可不知为什么,皇帝只草草封她个皇考敦敬皇贵妃的头衔,把她葬在了孝陵之外。先帝墓室的另一边是空的,是留给当今皇太后的。相爱至深的两个人没能同穴而葬,被儿子生生拆开了,众人暗自咋舌皇帝的无情,也越加可怜那位悲情的合德帝姬。

太皇太后的思绪被拉得很远,宫廷之中总有些不能言传的隐晦,纵然是皇帝,心里也有不愿让人发现的秘密。和锦书处了几日才发现她和她姑姑那样的像,倒不单是外貌,而是时常流露出来的神态。那种低头浅笑的样子,有时甚至连说话的语调都是一样的。皇帝在合德帝姬身边长到大婚,他熟悉他的嫡母,自然更加注意锦书。少年时的爱慕能持续多久,谁也说不准。皇贵妃陵墓虽在孝陵以东二十里,但每逢生祭死祭皇帝必定轻车简从前往吊唁。宇文家的男人长情,如今有个大活人摆在眼前,皇帝还有忌惮吗?太皇太后越想越觉大事不妙,混沌沌歪在金钱蟒大引枕上,半晌也不言语。

塔嬷嬷是跟了太皇太后几十年的老人了,连皇帝都是她看着长大的,太皇太后心里有事逃不过她的眼睛。忙岔开话题道:“通嫔过不了几天就要临盆了,昨儿还吵着要吃瓜仁油松穰月饼,奴才一早就上小厨房做好了,回头叫人送过去吧!我瞧她肚子尖尖的,八成是个小子,也不知宗人府拟什么名字。”

太皇太后脸上这才露出一丝笑容来,“按着序齿是排十一的,由着宗人府去办吧,等拟好了自然呈上来,几个里头挑一个就成了。”略一顿,指着雕花门上的帷幔道,“我常觉得那个颜色晃眼,你打发人把幔子换了。咱们也学学养心殿,换上湘妃竹帘吧!”

塔嬷嬷应了个嗻,就让春荣带了人上库里挑选去了。太皇太后把偏殿里的人都支了出去,方问道:“锦书这会子病得怎么样了?”

塔嬷嬷端了糖蒸苏酪搁在炕桌上,从珐琅盒里取出银勺躬身双手托上,一面回道:“昨晚掌灯的时候像是好了,谁知夜里又发作了一回,折腾了半宿,到四更才退了热。苓子出来的时候苏拉正巧送药过去,这会子吃了药发了汗,想来应该没什么了。”

太皇太后心不在焉地吃了两勺,觉得没什么胃口便撂下了,只道:“我越瞧她越像敦敬皇贵妃,当年皇帝被他皇考罚跪的事你还记得吗?”

塔嬷嬷站在一边发愣,那件事哪能忘记!皇帝那时候年轻,不知怎么对他嫡母生出了些怪念头,被先皇发现了。这样尴尬的事张扬不得,先皇又恨得牙根痒痒,就把他押到宗祠里跪了三个时辰。塔嬷嬷犹豫道:“老佛爷是怕万岁爷把锦书当成敦敬皇贵妃?奴才想不会吧!十四岁的半大小子不懂什么是男女之情,才会对皇贵妃有那种心思。如今儿女都成群了,依着咱们万岁爷的睿智,这些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小时候的那些事怎么好当真呢!”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但愿我是杞人忧天,往后皇帝来晨昏定省就让锦书避开,看不见了也就没想头了……这澜舟和长亭兄弟俩怎么一点儿都不像?长亭那个二愣子随他母亲,整天大大咧咧没一点儿心事。澜舟打小就叫人捉摸不透,说像他皇考吧,先帝也不是那个性子,你说他随了谁了?”

塔嬷嬷打趣道:“这奴才可说不好,您的孙子,您比谁都知道。不像先帝,不像先祖,还能像谁?”

太皇太后终究笑了出来,指着塔嬷嬷道:“你也学会放刁了,真是难得得很哪!说起长亭,他上云南督查水利,这一去大半年,看来在外头欢实得很,连过年都不想回来。掐着算也是时候了,怎么还没上折子说要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