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3/3页)

他和高鼻子侃侃而谈,全程不提价钱,就说艺术。青川是学过西方雕塑史,一说出来就很像那么回事。只要把泥人从工艺品提升到艺术品的档次,价格就好谈了。

青川作为制作者,最有资格和人说泥人包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

对方不傻,是个合格的商人,但青川的表现也很出色,他完全就是个艺术家的派头,决绝不肯将自己的作品贱卖。他们你来我往,从各个方面进行价格拉锯战。

最后的成交价格是,百件以上单价0.8美元,一千件以上0.5美元,对方订购了三千件。

他们的大卡车才带了一万件不到,这就成交了三分之一,大家激动得都快尖叫了,只有乡长还在掐着手指算价格,“0.5美元算成咱们的钱是多少?”

“五六块吧。”有人说。

“一个就五六块?!那三千件岂不是……”乡长眼睛一下直了,大力拍着青川的肩膀,小声道:“学得真值。”他以为英语也是跟下放人员学的。

青川却不觉得很多,这些都是二十厘米以上的大娃娃,一窑只能成功烧三分之一出来,淘汰率那么高,这点钱还不够人工呢。也就是这会儿人工不值钱,否则根本就亏本了。他做的泥人个个五官精致衣着华美,还全是纯手工的,放现代没个几千他都不会卖。

算了,现在国家需要外汇,赔本赚吆喝吧。

展会上有记者,见到交易成了的就过来拍一张,他们就过来给常山泥人拍照,也给一群傻乐的拍了照。

“记者同志,这能上报纸?”大家都特别激动。

“能呢能呢,放心。” 记者忙着给青川拍单人照,他长得好上相,还有现场作画的‘传奇经历’,还是捏泥人的大师傅,话题性最强,当然要单独拍两张。

其后两日,剩余的泥人也都卖出去了,拿到的单子会在主办方那边换成RMB,这笔钱到不了青川手里,他只拿死工资,这其中大部分会放到公社里作为公用资金,难怪乡长笑得眼睛都眯成细缝了。

他拍着大功臣的肩膀,“咱们明年还来,还来!”

村里人拿着单子去找主办方了,只留下青川好卫戈两人。

“叔,我想学英语,学你和他们说的那些。”卫戈深深凝视青川,明明差不多身高,却要仰视着,“我想成为您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