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丑闻(三)(第2/3页)

“我是很有兴趣……不过,想要什么项目?医疗影像?医用机器人?虚拟助手?健康管理?还是别的?”

她列出的四个分类是当今的四大热点。

AI医疗,是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第一热门,2017年国内融资规模已经突破100亿美元,2018年预计突破200亿美元,预计5年后将有千亿规模。一提AI,人们总是想到手机、siri……要知道,AI医疗绝不是吃素的!

其中最大热点是医疗影像,阮思澄的“眼疾诊断”便属此类,邵君理的“肠-道肿瘤筛查”也是。它包含着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这些技术,可以用来识别、标注患者病灶,还可以自动勾画靶区帮助患者放疗……

在2006年出现“多层神经网络”尤其是后来的“卷积神经网络”以前,一台机器是没办法辨认出来一张图片里面究竟有没有猫的。即使用命令说“猫长这样这样”,它也不行。然而现在,机器可以自己学习。人给机器几万张图,说“这是猫”,再给机器几万张图,说“这不是猫”,机器便能通过卷积、池化,一层一层学会辨别,比如,降低维度放大局部,通过色差找到边缘,第二层用边缘组合勾勒出来器官、纹路……第三层看全身颜色,第四层看整体形状……最后给它新的图片,它便会计算:这是猫的几率为……

这部分的前景巨大。用最火的“肺部影像”举例来说,在目前中国的大医院,放射科的医生每天需要接待上百患者,每个患者又会产生上百影像,也就是说,一个医生每天需要仔细阅读几万个CT,非常疲惫,看得出看不出全靠一双眼睛。而且,现在每年阅片量和放射医生的增长分别是30%和4%。如果机器能帮看片、识别肺炎还有肺癌,无疑是个好的消息。如今,“肺部影像”的准确率以及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医生。

而第二热点,是医用机器人,其中一种是手术机器人,一种是智能外骨骼——能够读取人类神经信号的可穿戴机器人。

第三热点是虚拟助手,比如医院的导诊机器人,帮忙初筛、分流。

第四热点是健康管理,通过可穿戴设备、电子病历等等多数据整合,帮助提供个性化健康方案。

此外还有药物研发等等方向……

听到阮思澄问的关键问题,钱纳喝了一口咖啡:“目前我有几个方向。”

“能说说吗?”

“行,”钱纳并未藏着掖着,“第一个是脑部成像……第二个是心脏成像…第三个是骨骼成像……具体计划咱们再看。我上星期跟朋友们提了想法,有几个人确定投资,合着1500万。另外,我和投行的也说了项目,他们估计A轮融资拿到3000万问题不大。”

“都不错哎!”

“你来的话,”钱纳又道,“我们可以算你是联合创始人。我、贝恒还有你,一共三个创始人,我是CEO,主管战略,贝恒是CTO,主管技术,你是总监。剩下小孩都是员工。至于股权,天使轮后三个投资人15%,几个小孩儿和新聘员工5%,我45%,贝恒25%,你10%,行吗。”

联合创始人……10%股权……

老板之一。

有自己的一家公司。

梦想忽然触手可及。

她真不想再打工了。那样的话每层老板都能掐住她的脖子。

钱纳贝恒能力超强,剩下人也澎湃出身,项目靠谱,前景巨大,他们应当能做出来。天使轮有1500万融资,A轮也要有3000万。

阮思澄的心脏狂跳,差点打翻桌上咖啡,一上头,说:“好,我加入。”

“太好了。”钱纳起身,伸出白到发青的手,“祝愉快。”

“祝愉快。”

偷偷摸摸聊完以后,阮思澄又回到组里。邢笑佳、朱天球还在长吁短叹,阮思澄一瞬间有了点儿愧疚。

“思澄!”朱天球一扭头,“你干什么去了?”

“嗯……走走而已……”

朱天球:“走好久哦……”

…………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签了联合创始人协议,规定了股权份额、成熟机制、退出机制、转让条件、离婚继承等等东西。

他们也常聚在一起讨论项目。

乱七八糟讨论出了好几十个。

哪个说来都有前景,却又没有任何一个能让他们感到已经非它不可。

他们希望自己公司有革-命性,有意义,能令更多的人不被疾病上身,能让更多家庭不受疾病困扰,并在人类对抗恶魔的悲壮历史上写下那么一划。

某日,三人又在星巴克里,围着一张桌子。

“哎……”阮思澄手在本子上50个项目上面打圈,“扫描骨折……扫描……唔,总是觉得医院并不迫切需要……”

贝恒:“嗯。”

那天在医院里,对于“眼疾诊断”,科室主任一句“来看眼的基本都是已经觉得不舒服了,这种情况我们医生自己也能发现问题——有多少人闲着没事过来查查?”让阮思澄备受打击。

原来,AI机器,最最有潜力的,不能光是比医生早发现问题,也不能光是帮医生节约时间,还不能光是比医生多点准确……

很多主任医生肯定是会觉得,我们也可以看啊,我们也可以治啊,工作忙一点儿就行了,看得认真一点儿就好了,医术提升一点儿就OK了,又不是非要不可。

怎么才能非要不可?

AI,一是快速,二是准确,三是数据库大,最好都能做到极致。

忽然,仿佛闪电劈开夜空,电光石火间,一个念头便转出来,阮思澄她脱口而出:“急诊!!!”

钱纳、贝恒:“嗯???”

“急诊,”阮思澄道,“AI根据过往病历、实时症状、呼吸脉搏血压血氧血液数据,还有对头部和身体的快速扫描、分析,迅速提供它的诊断,最可能的是什么,其次可能的是什么,第三可能的是什么,还有该用哪种方法哪种药物进行医治。”

钱纳、贝恒坐直身体,聚精会神,几小时下来的疲惫一扫而空。

阮思澄继续说:“比如,如果患者腹痛,那就看看是否患有阑尾炎、肠梗阻、全身感染……如果头痛,就查出血、栓塞,如果胸痛,哦,就用那个……3D心电!钱纳不是说过的吗,心电图常不能给出任何结论,其他方式动辄需要几个小时,AI可以大大缩短这个时间。”

钱纳贝恒开始琢磨是否可行:“可是这相当于几个项目揉在一起,难度很大……”

“可是很有趣呀。”阮思澄说,“首先,急诊无比复杂,医生总有知识盲点。然而用大数据搜索全国历史案例就有可能避免悲剧。其次呢,急诊要快,必须得快,这就逼迫医院、医生提高效率,使用AI。第三,对急诊病患处置不利往往导致严重后果,大家就会希望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