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第2/3页)

父亲说完,终于是转身要离开了。他忽然急切,声音破口而出,跟在后面追出几步,叫道,爹爹!

父亲转过头,温柔的目光透过他,又望向远处,似是压抑了一辈子,从尘世解脱般的释然。他顿了顿,千言万语,却是来不及了,只汇了一句说,……若见到母亲,请向她说,谢谢你们。

父亲微笑着看他,挥了挥手,消失了。

那一夜,他醒来时,天色初亮,国丧的消息便传来,举国敲响了丧钟。

他在钟声中,对着长安城的方向跪下,大礼三拜。

身为人子,却连父亲去世,也不能回去参加葬礼。此实乃不孝。

从那以后,他入定静心时,就特别快了。时隔半年,便学会了道医的入识海。初初,只能入至亲之人的识海。

可那时,他却忽觉怅然。

这世间没什么亲人,可以让他去看一眼的了。

直到从四余罗睺那里,传来了萧怀瑾昏迷不醒、宫内挂朱砂祈福的消息。

想到父亲死后的嘱托,当晚,他入了萧怀瑾的梦,想把弟弟唤醒。

可入了识海,就差点摔倒——那是一眼看不到头的漆黑,令人无助且绝望的黑,压抑混乱。

他勉强稳住身形,不明白,萧怀瑾的识海是怎么了?

漆黑中,不时有女子的尖声哭泣和求饶,待他循着声音走近,映着微弱的烛光,才看清那秽乱的一幕,惊吓得捂住嘴。

十几个内宦,正带着假阳-物奸污柳贤妃。萧怀瑾跪在阴暗一角,吓得哆嗦,眼泪流得失去了知觉,背后是四个牌位。

那个小心翼翼递给他手炉、跟在他身后的孩子,仿佛已经灵魂出窍了。

在看到他时,萧怀瑾先是害怕,而后眼中忽然迸发了光彩,期期艾艾地问他,一叠声的问:皇兄,你是来接我走的吗?我可以解脱了吗?你……你在那边还好吗?

萧怀瑾边说,边向这边爬过来,仿佛逃离了一点那处黑暗。

而他看着萧怀瑾——九岁的孩子已经成为了帝王。他怜悯这个弟弟,却终究只能狠狠心,嘱咐道,这只是噩梦,你快醒来吧。父皇希望你做个好的君主,承得起社稷江山。我……我们都会看着你的。

他修为有限,留不了太长时间,临走前,听到萧怀瑾在他身后,轻轻叫了他一声。

“哥……”

他从萧怀瑾的识海里走出来时,泪如雨下。

也因为那句“哥”,之后萧怀瑾犯了几次大错,他数次陷入父亲遗命的挣扎中,却始终都还是,尽量护着他。

两年后,他辞别了抱朴观,开始游历天下。想起外公与舅舅所说,他决定去边境,查访“正月之祸”的真相。

一路走,一路反思当年,父亲犯下的过错。

那时候,他依旧对萧道轩交予的重任,心怀排斥,总想着哪天萧怀瑾走上正轨,他就不做了,肆意洒脱,淡出尘世。直到十四岁那年,遇到了一个人。

他陷入了回忆——

正是跟随那个人,他学会了演戏与口技这些民间杂耍,也亲自将那个人送上了刑场。

忽然耳边传来“笃笃”声。

谢令鸢在一旁,敲着案几,打断了他的思绪。

“我们该入白婉仪的识海了。”

郦清悟方才说了句抱朴散人,而后就出神了。谢令鸢被晾在一边,百无聊赖盘算她的任务。

可期的是,唤醒白昭容后,【莫逆之契】的危急使命也就完成了。

也是奇怪,她刚来到此间世上,满心都是不耐烦,看人看狗都带了挑三拣四。嘲笑萧怀瑾是个直男癌,何太后是更年期,韦无默尖刻网红,何贵妃死要面子……那时虽刷着声望,却是从不把她们放在心上的。

却不知从何时,渐渐生了朦胧的感情,哪怕她们生于这古老时代,却都是有血有肉,有悲有喜,她想待她们真正好一些。

听她催促,郦清悟侧过头,微微笑了笑。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拂过了他身上。

看过了何容琛的识海后,有些执念莫名的消失了,往事,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能面对。

他背对着窗子,微风拂过,轻声说,“好。”

*****

二人如释重负地,一同进入了最后一个人的识海。

白婉仪。

在识海中站定后,睁开眼,入目便是一片阴霾天空。

这片识海,说不出的……萧条,对,像中世纪那死气沉沉的画一般,天是灰的,草木垂头丧气,似乎有点冷。但这寒凉并非因天气,而是萧条所带来的寂意。

让谢令鸢感到惊诧的,是白婉仪的识海,与所有人都大不相同。

她的识海如同一个控制的主光脑,四周密布了大大小小的画面,仿佛监视器又仿佛复眼一样,同时可窥见各时期的回忆。

有五六岁的,也有十来岁的。至于白婉仪本人,谢令鸢左顾右盼,也没有寻到她的影子。

谢令鸢干脆走着,一路浏览。她看到一个乖巧漂亮的小女孩,衣着朴素干净,坐在一个少年的肩头,那似乎是她的哥哥。那个少年唤她,阿婉。

谢令鸢心想,白婉仪的原名,竟是白婉。后来谁为她改名字了么?

一名长须消瘦的中年男子,看来是白婉的父亲。他穿一身洗的发白的深衣,提着旧药箱,药箱四角包裹的青铜,都被磨得见花了。他似乎是行医的大夫,那时候大夫并不见得地位尊崇,然而一家三口——白婉母亲似乎在战乱中早亡了,她跟着父兄相依为命,虽然清贫,却还是亲情甚笃的。

另一幕画卷里,白父正为人看病,那是五原郡的大户人家,似乎已经是药石无医,但白父颇有点冒险的勇气,为那人试了几种不寻常的医法。可惜不但无用,那病人反而症状更为缠绵了,半个月后终是病故。

那大户人家丧子之痛下,怎么可能放过白家,不管白大夫无辜与否,他们都恨恨地要他偿命。在白婉惊吓的失声大哭中,乱棍、喝骂……让那幕回忆凌乱不堪。

白父被那大户人家,活生生逼死。他去世后,白家的医馆也受到了影响,被人指指点点。白家大哥担起兄长之责,卖了医馆,将父亲安葬。

他们在乡间,时不时还会受到骚扰。终是不堪其扰,白婉跟随兄长,从五原郡迁到了朔方郡。

算一算年月,那时候正是晋国与北燕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几年后尹家老三就在与北燕的交战中战死沙场。大概也是受不了战乱,而朔方郡那时候,委实是一段平和日子。

白家兄长带着妹妹背井离乡来到此处,弃医从文,一边寒窗苦读,一边悉心照顾妹妹。白婉穿着干净的粗布短褐,撑着一把小伞,在雨幕中蹦蹦跳跳地经过,去兄长的学堂,为他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