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行(第2/4页)

  议政大臣们纷纷表示藏地既远且险,不宜用兵,不愿再议出兵之事。青海诸台吉对此事态度漠然。被康熙从青海召回北京封为多罗郡王的察罕丹津更建议皇帝撤回松潘等处兵丁,牧马休卒。身在塔尔寺的噶桑嘉措也上述表示“随地可置禅榻,兴大兵恐扰众”。

  一时间上下内外一片阻战之声。康熙心绪烦躁,召三阿哥四阿哥至畅春园商议。

  三阿哥先发言:“儿臣以为,不宜战,也不必战。”

  “为何不必战?”

  “策妄阿拉布坦此番攻打西藏,乃受喇嘛托请,用意在于废伊希嘉措,迎噶桑嘉措坐床。如今拉藏汗已死,伊希嘉措已废,噶桑嘉措身在塔尔寺。皇阿玛只需册封噶桑嘉措为七世达赖喇嘛,则准噶尔军队再无理由留在西藏。策妄阿拉布坦狡诈嬗变,这次出兵先佯称攻打哈萨克,却改道西藏,又称送女儿女婿归藏,却杀了儿女亲家。只因拉藏汗和伊希嘉措不得民心,准噶尔军队得僧侣襄助,贵族内应,藏民拥护,方才有了今日声威。一旦准噶尔兴兵入藏的借口失效,却滞留不去,西藏上下自会认清策妄阿拉布坦背信忘义,出尔反尔的嘴脸。彼时只要七世达赖一道谕旨,令其退兵,不必我们兴干戈,西藏民众自会赶他们出去。”

  康熙皱了皱眉,没有说话。三阿哥的说法固然有些道理,却太书生气。楚言一介女子,都看得出来蒙古和西藏接受的游戏规则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没有那多道义情分可讲。策妄阿拉布坦岂会乖乖退兵?就算退兵,在西藏留下的也是一个亲准噶尔的傀儡政权。噶桑嘉措总有一天要回布达拉宫。到时再被策妄阿拉布坦掌握,用以号令蒙古诸部,老虎添翼,大清的天下还有太平吗?况且,追根寻底,这场乱子起于“五世达赖喇嘛”的无上权威,再用“七世达赖喇嘛”的无上权威加以解决,康熙心里无论如何不舒服。

  三阿哥察言观色,明白皇父并不满意他陈述的这点理由,又道:“依儿臣之见,我们应该设法与准噶尔议和,将楚言和哈尔济朗接回京城。”口中说着,眼睛却看向四阿哥,希望得到他的附议。

  “只要阿格策望日朗储位不失,哈尔济朗迟早会登上汗位。哈尔济朗虽无皇家血统,却也是皇家外孙,自小由楚言教导,必然亲近母族。若不然,也不至于引得喇嘛们非要将他母子分开。待入京之后,让他与皇孙们一同学习,启蒙教化,将来自会心向大清。依儿臣看来,这样的法子,仁以致远,实为上策。策凌与喀尔喀便是先例。”

  康熙沉吟着,对哈尔济朗,他一直有这个打算。只可惜阿格策望日朗和楚言并不情愿,迟迟不肯让哈尔济朗进京。到如今,他也有点怀疑这个法子能不能行得通。准噶尔的情况与喀尔喀很不同。哈尔济朗只有一半准噶尔血统,若是秉承了父母的逐项长处,恐怕也不容易驾驭。从现在到哈尔济朗能够登上汗位,少说也有十几二十年,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事。

  “胤禛,你怎么看?”

  “儿臣以为,必须一战!”四阿哥审时度事,猜测皇上心中已决定要打这一仗。只不过群臣反对,皇上直接说出来,即使没人当面责难,背地里也会落下刚愎自用的名声,因而需要一个人替他打这头炮。为父分忧解难,原是做儿子的本分。

  果然,康熙眼中一亮,语气却是淡淡的:“何以见得?”

  “策妄阿拉布坦心存反意,已非一天两天。这番作乱,也是预谋多年。朝廷几次宽容,反倒助长了他的气焰。皇上的恩宠,反被他用来牵制欺瞒。而今攻下西藏,打败我军,正是气焰高涨之时。如在此时与准噶尔和谈,对方必定以为朝廷怯弱,无力钳制,因而漫天要价,得寸进尺。准噶尔内部也分为几派,阿格策望日朗主张和平,心向朝廷,已然失势。如今做大的是野心勃勃,意图扩张的一派,放任下去,未必不是第二个噶尔丹。另外,据怡安的侍女说,阿格策望日朗的两位庶母和她们的儿子,一直与楚言为难,想要除掉楚言,将她的生意和财势据为己有。倘若朝廷示弱,公主额附无以为靠,只会让对头更加嚣张。纵使策妄阿拉布坦顾念亲情,那些人恐怕也会对楚言和哈尔济朗下手。

  “准噶尔得了西藏,势力扩张一倍不止,一旦掌握黄教,则可号令整个蒙古,随时可能东进。大清江山,安有宁日?!”

  “胤禛说得不错!”康熙欣慰地点点头,注视着四阿哥的眼中充满嘉许:“若由着大策凌敦多布长期占领西藏,则准噶尔势力更盛,还可利用藏兵藏民与朝廷对抗,骚扰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则大清西境全线不得安宁。准藏联军随时可能从任何一处向东进攻,难以防备。唯有全力一战,打败策妄阿拉布坦,将准噶尔赶出西藏,控制青海西藏全境,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皇上发话,三阿哥自然不敢再说其他。这番考量,四阿哥得分,他输了。纵然输,也要留下一个磊落光明,全心全意为朝廷打算的好印象。三阿哥面带惭愧:“皇阿玛说的极是。儿臣对准噶尔的情况知道得不如四弟清楚,想得也不够周全长远。只是,若是要打,该让谁来领兵呢?”

  是啊,让谁来领兵呢?康熙沉吟地思索着。平定噶尔丹之后,二十多年太平盛世,没怎么用过兵。当初的将领大多年级老迈,即使还能上战场,雄心气势都不及当年。清军还从没吃过全军覆没的败仗,一时间上下畏战,军中将领对青海西藏的情况知道的极少,事到临头,若是裹足不前,气势上又弱了三分。非得挑个年轻有为,勇往直前的,却又怕谋略不足,失于莽撞。大策凌敦多布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经验老到,准噶尔军队断断续续一直在打仗,顽强勇猛,视死如归,不是好对付的。第二次进军,若是再败,第三次只怕不战而降。上哪里去找一个合适又信得过的将军?

  四阿哥想到一个人,犹豫着,不知该不该说出来。一母所生,打小看着他满地爬,他那点心思瞒得过别人,还瞒不过他。那小子一向不把他放在眼里,一旦做了大将军,还不得骑到他头上去?

  一片安静之中,轻轻响起李德全的禀报:“皇上,十四阿哥求见。”

  “哦?”康熙若有所思:“让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