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爪牙仍在(第2/3页)

梁玉道:“好。”

陆皇后见桓嶷不再独自生闷气,颇有一丝喜意,问桓嶷在哪里吃,又问他想吃什么。桓嶷也不挑剔,登辇去了昭阳殿。

昭阳殿里,陆皇后与梁玉都留心观察桓嶷的饭量,发现他吃得很有气势,进食的数量却不如往昔。看在眼里都不说话,也不敢在他赌气的时候劝他多吃,怕他积食。桓嶷吃完了饭,装作没事人一样擦擦嘴,笑问梁玉:“三姨是怕我想不开吗?我这不是挺好的吗?”

梁玉道:“是啊,那我就放心了。我这就回去啦。”

“我送你。”

陆皇后斟酌再三,挥着手绢儿将姨甥二人送出去。

~~~~~~~~~~

桓嶷出去时不用辇,与梁玉两个人边走边聊,他越走越快,说话语速也很快:“她怎么会有那样的怪念头?!离经叛道!娘娘与大嫂都是循规蹈矩之人!”

梁玉道:“人在这个年纪都觉得自己挺能干的。”

“觉得!觉得!”

梁玉道:“你想想自己的事情,行不行?”

“我有什么事呢?不挨两句骂的都是圣王,我看我是做不成了的!”

梁玉道:“现在说这个话还为时过早。花盆里一丛杂草、两块破石头看着扫兴,放在山上,那草一片一片的,石头一堆一堆的,那叫气势。一个人,正看是忠厚,落在小人眼里未尝不是伪善。嘴长在别人的身上,我只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嫌累就叫他说去!累不死它!”

“噗——”桓嶷被她越说越慷慨激昂的语气逗笑了,自己的精神也是一振,“是是是。三姨总是这样。”

想了一想,很敏锐地回想起了阿鸾与美娘的态度,问道:“三姨,你觉不觉得现在憋闷呢?是想过现在的生活,还是……以前?”他一直觉得应该是现在比以前好,以前过得提前吊胆,怎么比得上如今的富贵安乐呢?但是阿鸾与美娘的选择又让他心生疑惑了。

梁玉问道:“想听实话?”

“嗯。”

“实话是,现在是比以前好。不过以前有盼头,现在……”梁玉摇摇头,“现在就是以前盼的。下面不知道盼什么好了。”

桓嶷不客气地嘟囔:“闲的。”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宋奇调到鸿胪。”桓嶷忽然冒出了一句。

梁玉微惊:“啊?”宋奇不是才升了官吗?怎么又调到鸿胪去了?

桓嶷自言自语地道:“宋奇是个精细人,一定能够做好鸿胪的。”

梁玉问道:“我知道他是个能干的人,你这是……”

“先准备着,唉,还差将军。”

行,没有脑子一热就先动手了就行。不过想想,阿鸾都走了,恶名也担了,早些晚些也都那样了,还不如按着自己的调子来,胜算更大。

梁玉道:“既然要准备……你是不是……”

“什么?”

“我的傻念头啊,有文试,为什么不开个武试?打不起来不就是缺人才吗?反正都是养人,怎么养不是养?”

梁玉觉得这个还是可行的。大家都知道,谁提拔的人听谁的。朝廷比较担心的就是边将跋扈,桓琚就是怕这个,才在晚年把边将又收拾了一通。如果从一开始就是桓嶷手里选出来的人呢?

她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立场——凭本事出头。之前因为接触的都是识文解字的人,尤其后来也算卷入了科考的事情里,她满脑子想的只有“文”。如今提到边事,便很自然地想到了“武”也是可以选拔的嘛!

“我知道,什么事儿想干得极出色必得要天赋,可是如果不是非得一举荐就要个顶尖的,中等的人是可以选取的。矮子里拔将军是很难的,要是一群不那么矮的人里再找个儿更高的呢?岂不是比大海捞针来得强?何况举荐也未必是一看就准不是?”

桓嶷这回不绷着了,点点头:“可以试一试!”他肚里算了一轮,指望着不打一仗就完全解决左右两部是不可能的。要打,他有钱有粮有兵,缺的是将,能练兵、带兵的将。没有“将”,先选点“校”也行!他爹真是太疼他了,弄得一个个没有锐气,承平的时候没关系,遇到事情就麻爪了。

梁玉喜道:“行吧?”

“行,”桓嶷又点一点头,接着又摇了摇头,“我现在不能沉缅在这件事里面。”还是得把自家的事务给理好,派中枢的官员到地方职是他最近在推行的事情,被捞回来的于累就是被派出去的。于累因为临时有事被征回,派任地方的事情却不能停!得让中枢的官员都尝尝味道,且部分中枢官员也是有能力的,让他们任地方对地方百姓也有利。

梁玉轻声道:“你心里有数就好。”看桓嶷这意思,已经是有了主意了。而她也不大可能参与进下来具体的事情里,梁玉微有遗憾。这或许就是美娘说的“没了声息”?

姨甥俩似乎心有灵犀,桓嶷恰问道:“三姨,不想美娘吗?”

“她现在与彦长同行,等彦长回来了我再担心也来得及。到了,回去吧,让人瞧见了该说你了。”都到宫门口了,御林军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桓嶷道:“珍重。”

“嗳。”

桓嶷说完“珍重”,转头就把执政召了过来,连下了两道诏令,第一道是把宋奇调到鸿胪。右部可汗走了,可以清算了。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鸿胪居然事到临头才知道,真是个废物!桓嶷决定请他回家吃自己。

执政们没有异议,纪申与陆国丈先将桓嶷嫁侄女的怒气放到一边,只从应对左、右两部未来变局的角度来考虑,选派一个更加精明强干的鸿胪寺卿也是理所当然的。虽说“用过不用功”、“知耻而后勇”,先帝朝后期天下太平,鸿胪寺卿干得最多是招待宾客和吊唁,以他的经历就算想勇,也没那个“勇”的底子。宋奇是先帝手里用出来的人,精明强干,地方也任过、中枢也任过,代理京兆也没出过岔子。虽然品德够不上贤者,却是个会用阳谋的聪明人,并不一味阴沉。就他了!

桓嶷第二道诏令也被执政们一致通过,即诏开武举。就在秋天,时间虽紧却比较好办。桓嶷道:“先于军中选拔。”并不从天下广选,而是先试一试水。这个纪申和陆国丈就能接受了。反正要备边的,也都知道现在的军队只是堪堪够用,确需整肃。

纪申曾劝过桓嶷不要兴边事,世易时移,他也不一听桓嶷冲着军事下手就马上劝谏。先看桓嶷接不来还有什么举动没有,如果过了界,那再劝。

桓嶷的第三件事却是:“中枢官员派任地方的事情还是要继续的。”

纪申一颗心放进了肚里,心道:【今上比先帝更会克制自己,这是圣主之相。】心里很是同情桓嶷最近遭遇的事情。当时没有说什么,办完了公务之后回家,拣几位客人见了,不大重要的人就不见了,吩咐一声:“不要打扰我。”便猫进了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