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老而弥辣(第2/3页)

桓琚笑道:“不愧是纪公!”一高兴,便给纪申赐宅。京城安家不容易,好地段的房子也贵。纪申做京兆,可以带着家眷住在京兆衙门的后院,做了宰相就得另寻地方。桓琚知道纪申手头紧,对答又合意,便命人挑一处大些的宅院给纪申白住着。等纪申离任或者死了,这宅子再收回来,转赐给新人,房子还是桓琚的。

纪申回京需要一个住处,也不推辞,谢恩领受了。

桓琚道:“你再在这里留两天,先看看这些刺史。唔,回京之后,代我先将今年入京的刺史、县令筛选筛选。”桓琚对纪申的为人是放心的,至于儿子,谁还没两个傻儿子呢?算啦算啦,往事不要再提。

纪申领命,留在汤泉宫值宿的班房里,每天陪着桓琚接见刺史,桓琚歇息游玩了,纪申就被萧司空抓去熟悉政务。做京兆尹与做执政还有不同,做执事纪申是个新手,也需要熟悉一下工作。期间,萧司空也对纪申提到了太子妃的事情,纪申答道:“圣人也问过我,我也答了,想来圣人忆有决断了。”

萧司空没再问纪申回答了什么,到了他们这个地位,与皇帝的对答是不能轻易泄漏的。纪申不是软柿子,萧司空也就不去讨这个没趣。

萧司空只是称赞一句:“不愧纪公,能决我等不能决之事。”

纪申正色道:“以司空之能,岂有纪某能决而司空不能决之事?怕是司空另有想法吧?司空已韬光养晦,何必再干涉过多呢?”他这话说得不大客气,萧司空也摆正了颜色,郑重对纪申一揖:“纪公说的是,不是纪公,我几乎又要犯错啦。”完了,回去又得跟老婆磨牙了。

纪申问道:“某将回京,不知司空有何嘱咐?”

萧司空道:“万望守护好太子。你我皆知圣人人爱护太子,然而父子相隔两地,多少事情都是坏在‘宠妾幼子’四个字上的?”这话他也就敢跟萧礼、纪申两个人说,跟老婆都不敢说出口,就怕她给秃噜出来了。

纪申道:“太子素来安份守己,旬日一朝天子,想来有备无患。”

萧司空叹道:“幸亏了。”想了一想,还是没把梁玉给说出来,以纪申之耿直,不该是由妇人进言才让桓琚想起来的,这种事不该宣扬,萧司空把这事给瞒了下来。两位宰相又说起了刺史的事情,萧司空往年不大关心楣州,现在因为傻儿子落在了楣州,就多提了两句。

纪申道:“楣州刺史守成有余,开拓不足,治平有余,治乱无能。”

萧司空放心地道:“那就好啦,犬子就是缺点稳重,该磨一磨性子。”

纪申想起自己的儿子,叹息一声:“天下为父母者,难呐!”

两人都叹息一回,纪申不能在汤泉宫久留,看完了扎堆的刺史,他得回京城。在汤泉宫的刺史们也有回京城的,也有干脆设法留在汤泉宫活动关系的。部分刺史的家人就在汤泉宫伴驾自不消说,还有一部分在汤泉宫附近没个落脚的地方,想一想,索性跟着纪申回去了。

~~~~~~~~~~~~~~~~~~~

纪申回到京师,第一件事是拜见太子。他进京的时候没有面圣不便先见太子,如今兼着执政与詹事,见桓嶷是名正言顺。

桓嶷很激动,如果说官员里有谁是他很喜欢的,第一个就是纪申,曾死保他的萧司空都排不到第一位。

【纪公憔悴了。】桓嶷有点心痛,表情却一点也看不出来。他与纪申慢慢见礼,赐座,接着问了纪申的辛苦,问了纪申在京城可有住处。纪申道:“圣人已赐宅。”桓嶷想了一想,道:“快入冬了,柴炭准备了吗?”

纪申不动声色地道:“未到十月,还有准备的功夫。”

桓嶷点点头,不再说家长里短,也不提说宋奇不如纪申之类的话。转而说:“我年幼,不知纪公有何教我?”

纪申道:“请殿下善待自己的手足。”

“?”桓嶷眼现疑惑之色,他自认对兄弟姐妹们都还不错,即便是不喜欢的,也没把别人怎么样。对关系好一点的也是像大哥一样,仔细照料,要不怎么能见着纪申还想着问纪家的取暖问题呢?

纪申提醒道:“臣累年入朝,不见齐、鲁二王。”并不是所有的刺史每年都能入京述职的,特殊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皇帝不想见的人,再比如地位没那么重要的人,以及路实在是太远了,在路上能耗小半年的刺史。

桓嶷道:“我正想请教纪公,四郎向我揭发他们有反心。”

纪申道:“二王如何能反?昔年圣人派去的都是监视他们的人,即便二王心有不甘,换掉王府佐臣即可。他们未返京,今年来的不就是他们的司马么?四郎所言之事,殿下不必对圣人讲,却可请圣人将他们调离本州,换个离京城近一些的地方。如此,既全骨肉之情,也有保全之义。”

桓嶷笑道:“多谢纪公。”

纪申又说:“殿下还有两个妹妹,也到了婚配的年纪。”

“八娘、九娘?”

“正是合浦、安泰二公主,圣人为她们婚配比殿下为她们择婿更好。”

桓嶷一想,不错,再次谢了纪申。纪申道:“臣老人,不免话多,还请殿下恕罪。”

桓嶷道:“我只恨纪公对我说得少,如何会嫌多?还请纪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纪申幽默地道:“今天说完了,明天说什么呢?不如细水常流,让臣天天唠叨吧。”

桓嶷笑道:“好。”又想起来,纪申这是升官了,品级比以前的高,所荫子孙也就比以前的多,纪申前番被贬是因为儿子的事情。【这回他能将儿孙带在身边,再不会出事了。】不由为纪申高兴。

纪申看桓嶷的样子既不呆傻也不阴沉,也是欣慰得紧,依旧谨慎地不提太子妃的事情。只等桓琚琢磨得差不多了,亲自跟儿子讲,以纪申推测,年前这事就能确定了。

桓嶷有了一个纪申,每旬去见亲爹就能赖在汤泉宫多住一晚。距离产生美,父子俩关系居然更融洽了一些。

桓嶷先向桓琚提出来给妹妹选驸马:“大姐已有佳婿,二妹尚无所依。”桓琚心口因为凌庶人而生出怅然之感,却也没嫌儿子哪壶不开提哪壶,应允道:“忘不了她们。”

桓嶷只等两个妹妹的丈夫人选出来一看,放心了,两个驸马看起来比丰邑公主二婚的那一个还好,都是出身名门的年轻公子,初入仕的品阶不高,父兄叔伯没有高于五品的官职。看着体面,又没有实际的作用,哪怕齐、鲁二王真的谋反了,两个妹妹也帮不上忙。确是“保全”之意。

至于齐、鲁二王,桓嶷只当不知道这件事。他一个太子,没事盯着两个亲王弟弟做甚?有功夫还不如给纪申发点柴炭呢!朝廷每到秋冬季都会给官员发衣服、柴炭,数量也不算少,但是其中一部分会折成米、帛、钱之类。且官做得越大,排场就得大,耗费也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够用的,还得自己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