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各有所长(第2/3页)

制度?那是什么?没见到过一个人是正经升迁的啊!

不是萧度提起来,她都忘了一般人都得按着规矩来呢。梁玉一脸的尴尬:“留下来挺好,挺好,哈哈哈哈。水纺车造好啦,其实我是来谢谢萧司马的。”

袁樵与萧度都将王刺史放到一边,问:“好了吗?那可要去看看了。”

梁玉道:“请。”

~~~~~~~~~~~~~~~~~~~~

萧度与袁樵暂将手上的活计放下,一同骑了马往城外作坊那里去。路上指指点点,这里的铺子好像装修了店面,那家卖小食的铺子买的人多了些。袁樵对萧度说:“比起去年,他们的气色也好了些,可见今年收成不错,也都惠及百姓了。”

收成好与百姓日子好过是两回事,如果赋税重,收成再日子也难过得紧。萧度道:“既如此,秋收过后水利的工程就能动工了。”

大兴土木的一个要诀,是不能激起民怨,这是萧度从萧司空那里得到的教诲。为政怎么可能不兴建工程?水利、道路这两条就得不断地去做,盖因河道会淤积、道路会损坏,维护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只有重建。如何建就是一个大学问了,不止是设计、工期、资金、人力等等,还有人心!

多少大事坏在“人心”上。

袁樵道:“粮仓里才能养几只耗子,这一来又要饿着它们啦。”

说得萧度一笑。

说笑几句,作坊就到了,老远就看到了水纺车高大的转轮。三人先到水纺车那里,看到已经有工人在那里了,钱同指挥着一群帮工、学徒剖开巨大的木料,王吉利也被召唤了来,正与一个工头模样的人说话,又有一些秋收已经完成,过来打零工的人在一边和泥。

萧度问道:“这又是要做什么?”

这个袁樵就猜到了:“是要再建一处作坊么?”

梁玉道:“是。以后必不止一架水纺车,又要进料、又要出线,还得建库房。这一处,与那边织布的作坊,日后要是能连成一体,就更方便了。”

两人近前,饶有兴味地看着水流冲击之下水轮不断地转动,沿着轮子、横轴等等一路看下去。他们两个都知道纺线这个工序,大长公主府里装样子还摆过一架纺车增加奴婢每日擦试的工作,纺车的模样他们都是知道的。一旦看到二十几支纱绽同时被带得飞轮,都吃了一惊。不由自主的,两人又回过头支,从轮子一路再看过来,确认这真的是水纺车带动的纱锭。

袁樵小小地吸了一口气:“这能产多少纱!”

梁玉道:“这才新修,我也不知道确切数目,不过一天几十斤是有的吧,”她知道袁樵想问什么,又补充了一下,“一个人,一日纺线不过数斤,即便是脚踏的纺车也不过翻番,至多两番。这个,二十倍?”

萧度也呆了:“这般多?有了这个,以后民妇都不用纺线啦!她们只要织布就行了。这能省下多少人力?耕织、耕织!”真是政绩了哎。以楣州的土地条件,想致富得等下辈子投胎到一个富庶的地方才行,但是织布就不需要本地土壤好,楣州的交通还是可以的,不然不能把梁玉给流放到这儿。

萧度激动地拉着袁樵的手说:“我想到了!修路!疏通河道!”

只要交通便利了,原料源源不断地进来,楣州有这个优势,发展成为大宗布匹的产地,则周边乃至更南地的地方的衣被都能被楣州垄断了。萧度的脑子里很快勾勒出了楣州的地理位置、周边的州县、山川、道路。他认为这个可行。

“不行的。”

萧度想得正美,冷不防被泼了盆冷水,四下扫射,将目光定格在一个年轻的匠人身上。萧度认识他,这正是大长公主从京城强行征来送到楣州的几个匠人之一,别人都走了,只有他要求留下来的钱同。

萧度耐心地问道:“为什么?”

钱同道:“方才娘子走得急,小人没来得及禀告娘子。如今已是秋收了,到了冬天,水位会低,水流没那么急,产出就会少。小人造水纺车,须得知道水位,向本地老人打听过了的。还请郎君三思。”

凡利用水利的地方,都有这么一个限制。种田是造天吃饭,水碓、水力纺车也都是一个道理。钱同又说:“夏天雨太大的时候,还须防着河水暴涨冲坏了纺车。”

袁樵忽然插言:“则你造这纺车的时候,这些都想到了吗?是否已设法预防了?”

钱同依旧垂着手,答道:“只能缓解,郎君请看。”经他指出,三人才知道这水纺车有什么样的机关,它的水轮底下的部分吃水较深。上面的一部分横木又可以卸下来,一旦水流过大,卸下横木便不会带动其他的零件疯转,即便被冲坏也只是冲坏下面的部分,修复起来也容易。

萧度笑道:“你倒机灵。”

钱同老实低头不语,心里懊悔得紧:【方才应该追出来禀告的,现在再说出来,会不会惹得娘子不快?】

梁玉的心压根不在这等小事上头,她只关心水力纺车的事情,脸上现出沉思的模样来。【唉,我原本打算回京之后也弄这个的,这样恐怕得改改主意了。楣州还算好办,京城的天气比楣州可还要干燥。】

萧度道:“三娘,还造吗?”

梁玉道:“当然啦,这有什么?我再建些库房,好使的时候多纺些线、不好使的时候用库存不就行了?谁也不是一年四季都产粮食了,哪天也不能不吃饭。对了,修路的事情,你们定了?”

问题解决了,萧度与袁樵都点头,袁樵叹道:“那这就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用啦。”越往西北,枯水期就越长,而越往南方汛期洪水就猛,这些都是常识。袁樵的规划里,现在是个县令,以后至少要再做几任地方州县长官,才能再回朝廷中枢里任职。才看到水力纺车,知道了水力纺车的产能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后可以推广这样工具。

他的心情与梁玉一样,既觉得在楣州这事稳了,又惋惜水力纺车不能推广。

萧度与他们想得也差不多,口上却说:“至少楣州这里耕织的织字,咱们是做到啦。我看这个耕字也不远了,产粮能够自给自足,不向朝廷伸手,也算办成了。三娘,建这一个要多长时间?”

梁玉笑道:“这个得问他了。钱同?”

钱同道:“先头做得慢,是要一边做一边改,如今尺寸、图样都有,只要手熟,几架可以同时开工,两个月能出四、五架。”钱同爱干这个活计,有这许多人供他指挥,实现他的设计,这是在京城的时候难有的条件。

萧度道:“那就干吧!也不用赶工期,不是快到枯水期了么?明年春天涨水前做好就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