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如人愿(第2/3页)

桓琚骂道:“他年轻直白,你也是吗?还有你们,我是让你们查杜云有什么冤屈的吗?”

皇帝公然撕破了脸皮,毫不掩饰他宁愿不要脸也要置杜氏于死地的决心。萧、黄、纪不再争执,一齐跪倒:“臣惶恐,臣领旨。”

三人挟崔颖、萧礼回了政事堂,萧司空道:“事已至此,谁都不要躲懒了,开始吧!”

直到此时崔颖才发现这些平日里慢慢吞吞、养尊处优,一副成竹在胸好人样的“前辈”们,真的是“前辈”。

萧司空发令,台狱与大理寺狱都清出专门的地方来关押人犯。将两杜府的人员分门别类的关押,彼此不能相见。周明都与崔颖抄家的本领是不错,所有文字材料都带回来,一页一页的找。

萧司空交给崔颖一个任务:“崔中丞,你来审杜府的管事,问出徐国夫人的侍婢现在都在哪里了,从下往上审。品评皇子这样的事情,她干得出来!”都不用问别人,大长公主曾经抱怨过,徐国夫人不大像话,居然说皇子不好。那都是大长公主的娘家侄孙,她自己埋汰就算了,断不许别人胡说八道。

崔颖肃然:“是。”

黄赞主动请缨,表示他要去审杜皇后的父亲,纪申也挺身而出,亲自跟杜皇后的伯父打交道。

萧司空道:“既然如此,我便与两府的姻亲们交涉问询。”说完,看了萧礼一眼。

萧礼道:“我去丰邑公主府。”说不得,还要动用一点大长公主的影响力,把丰邑公主的府邸、别庄、属官、面首都给控制了,不能让他们胡说八道。

几人分好工,各自行事,本以为可以将事情很快地办妥。甚而至于,萧司空连废后诏书的稿子都在肚子里起好了,派谁去收了皇后的玺绶也都有了预案。不想却遇到了意外。

崔颖那边进行得非常顺利,萧司空既是“前辈”,办法就很有用。士人、贵妇们行事,绝少能瞒得到心腹的侍从,昭阳殿的宫女被处决了,徐国夫人的侍女从桓琚的忽视里逃出一命来,被崔颖顺利地抄到了。

当年仁孝太子过世之后,杜皇后作为一个皇后,对谁继任太子至少是有评论的权利的。萧司空等人在前朝忙着,一力主张“立长”,虽有私心,却也不失礼法公允。赵侍中、杜尚书、杜皇后等人则更多的考虑杜皇后的利益,将皇子们讨论了个遍。

这种讨论本是人之常情,追究起来的时候却是“不应该”。

崔颖拿到了侍婢的供词,不用萧司空再教,便以供词为突破口,连夜审讯杜家的子侄。从最年轻的开始拷问,年轻人里也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崔颖又将隐约听过的人的口供也给取了。期间自然有负隅顽抗者,崔颖也不跟他客气,一顿暴打,哪怕问不出口供,也打一顿杀杀威风。

时间快要来不及了。

崔颖完成了他的任务,黄赞、纪申两人先后碰了壁。无论是杜皇后的父亲还是她的伯父,两人在分别与黄、纪二人打了照面之后就知道,杜氏危矣!

【这个时候要怎么办呢?】两兄弟不假思索地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坚决否认。

开玩笑!谋逆是个什么罪名?认了就是一个死!他们并不很担心家族,杜氏繁衍至今,姓杜而出了五服的显贵也不少,按谋逆论不要说砍头、流放都流不到这些人。所以,家族无忧,我为什么还要认罪?

扛住了,哪怕受刑,哪怕被无理流放,朝中有人还是有翻身的一天。相反,一旦自己认罪了,谋逆罪要怎么翻案?怕不是要愁秃了!

傻子才认!

黄赞晓之以情、纪申动之以理,统统都没有用。

更何况,若说“母后临朝”还有一点影子的话,他们确实没有弑君之心。

杜皇后的伯父对黄赞冷笑道:“休要说什么保全宗族,难道这二年来杜氏无辜受刑的事情还少吗?认与不认,又有何关系?你们只管定罪,我要是认了就算我输!”

杜皇后的父亲对纪申又是另一种说法:“纪公,我也放过地方,也审过案子。你这是诱供呐!酷吏?难道我们现在经受的就不是酷吏了吗?那就大家一起来吧。”

劝降没用啊!

几个老头子熬了个大半夜,几乎是一无所获的。萧司空见杜氏的几家姻亲,他们倒是答应得好好的,然而,第二天朝会,几位因为熬夜险些打瞌睡、御前失仪的老臣又遇到了另一件事情——答应得好好的赵侍中,他反悔了!

赵侍中是杜皇后的亲舅舅,徐国夫人的亲哥哥。徐国夫人既为杜氏谋福利,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娘家,他知道自己与杜皇后拆不开。

【别人可以袖手旁观,我却是不能。所谓唇亡齿寒,杜家要是倒了,下一个受损的就是我了。你当我傻?】赵侍中实在是一个明白人。

是以第二天朝会上,赵侍中听完了早已知道的“案件”,便出列发难了。

因为供词是从奴婢口中取得的,这奴婢告主本来就不占理。赵侍中还把握了其中一点:“酷吏。”酷吏是所有人都厌恶的,崔颖是本朝第一个有个酷吏招牌的人,他拿到的口供,能信吗?

赵侍中申请自己去审一审这个奴婢,看看两下的供词准不准。虽然不少人已经看出了苗头,但是当赵侍中抬出“酷吏”这张牌的时候,还是有许多人本能地点头,嗡嗡声响了好一阵儿,惹得桓琚心烦不已。

赵侍中昨天被找上门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来不及串连,所以是自己跳了出来。

朝上没有争到一个审案的权利之后,赵侍中散朝之后就与死党约定了一定要顽抗到底。

次日、即梁玉母女去东宫的这一天,赵侍中抢先出列,他讲的是:“丰邑公主私蓄面首,为与面首私聚而陷驸马于谋逆大案,请陛下明察。”当众打了桓琚的脸。

这也是桓嶷回到东宫时一脸疲惫的主要原因。

杜、赵不肯认罪,纵然他们的家族与他们进行切割,这件案子还是结不了。更加棘手的是,丰邑公主告的是杜家谋逆,她没有告赵侍中,而断案的几个人,没有一个人把赵侍中也给拉到案子里面去——这毕竟违反了他们的原则。

在没有被定罪之前,赵侍中暂时不需要为一个已经嫁人生子的妹妹陪绑,他还是侍中、还有资格继续在朝上闹。

幸尔萧司空已经撕破了脸,便不再有所顾忌,指使了自己的门生:“找个御史,参他!”

哪怕是宰相,被御史一参,他也得避嫌歇两天。

~~~~~~~~~~~~

正在萧司空布置了议题,打算拿赵侍中的儿子贪污的把柄来开刀的时候,桓琚的案头摆上了另一个人弹劾赵侍中的弹章。

赵侍中这般闹,在不大明白的人的眼里反倒是是顾全大局的。被酷吏扰得不得安宁的人们希望皇帝不要再办什么大案子了,大家一床被掩了不好吗?哪怕是像以前那样,零刀碎剐着呢?也比现在这样强!只要按下了这场案子,你好我好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