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秋梨润燥(第2/2页)

不过最近入秋,他娘病重了,急需要钱治病,家里的存款捉襟见肘,没几日就花光了。所以他就想向远方来的商队碰碰运气,看能不能卖出多些梨子。

“这样啊……”嬴静看着这些梨子,卖不出去也怪可惜的。

她想了想,既然这家的新鲜梨子不好卖,那把它加工成别的食品,看不到外表,不就可以了吗?

她自信地微微一笑,问李高三:“请问可以借厨房一用吗?我恰好懂一道方子,可以把梨子做成别的吃食,应该比你挑着扁担卖梨,更好卖呢。”

“可以,可以。”

李高三疑惑地挠了挠头,这是天上掉馅饼吗?不过他选择相信眼前的姑娘,他一穷二白,没啥好图的。

嬴静从筐里取出五斤梨子,打算做成秋梨膏。讲究一些的秋梨膏都会加入川贝、无花果、麦冬、百合等药材,但这样药性重一些,偏寒,不太适合幼儿或者老人长期吃。

她打算传授给李高三的方子,是简易版秋梨膏,吃起来滋润,治病的效果不如前者那么好,但是也不怕吃坏身体。

这个简易版本,主要是针对大部分群体,连宝宝都可以喝,嗓子不舒服的时候,可以把一两勺秋梨膏用水化开,喝下去甜甜的,喉咙非常舒服。

李高三看嬴静挑了梨子,准备忙活起来,连忙虚心地请教:“姑娘,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我什么都能干!”

“帮我把这些梨子洗干净,不用去皮,都榨成梨浆吧。”嬴静指着地上的梨子,也不客气地给他安排了工作。

在没有榨汁机的古代,给一堆梨子榨汁,可不是轻松的活计。但李高三心里有盼头,想要赚钱,动力是足足的。他先把梨子切丝,再放到石臼上碾碎,十分卖力。他用了两刻钟,就把梨肉全部打成泥了。

另一边,嬴静取来一块巴掌大的生姜,切片,再从自家的马车上取来枣子,把枣子去核剪碎。纯是梨子的秋梨膏性凉,加入姜和枣子能去除这寒气,中和一下,更适合大多数人的身体。

再接着,嬴静用纱布把梨浆过滤,只取汁水,倒入锅中。她吩咐李高三把铜锅里的梨汁大火烧开,添入姜枣,再转小火煮一个时辰。

锅里的之水变得有些浓稠,嬴静瞅着差不多了,开口说:“时间到了,你把浮沫撇去,再把姜枣渣都捞出来,梨汁过滤一遍。”

“好的,然后下一步该怎么做?”

“下一步就是再大火熬一个时辰,收汁,再加入蜂蜜,不停搅拌防止糊锅。”

在李高三期盼的目光中,随着时光的推移,梨汁变得粘稠,香甜味道更加浓郁。

他屏住呼吸,看嬴静把勺子里的秋梨膏滴到一碗凉水里,琥珀色的粘液没有散开,这证明秋梨膏熬好了!

“太好了!成了!”

他捧着坛子里的秋梨膏,跪在地上,激动得眼泪都要流下来,好像看到了母亲病好的样子。泪水糊住了他的眼睛,他用了好一会儿才平复下来。

他正要向嬴静道谢,没想到却找不到恩人的身影了。

“人呢?人去哪儿了?”

他在院子里来回张望,也找不到嬴静和窦原的影子。但灶上还冒着热气的铜锅,告诉他之前的情景都不是幻觉。

他叹了一口气,翻开梨筐,打算继续做秋梨膏。没想到,在梨筐的底部,他找到了一颗金豆子。

“天不亡我,这肯定是恩人留给娘治病的!”

李高三用力地握住这颗金子,指甲重重地嵌在了肉里。他不是个没志气的男人,他决定了,他一定要把秋梨膏的买卖做大,赚好多钱,然后再像恩人这样,帮助有需要的人。

十年后,孟津的梨子传出了名声,被誉为“贡梨”,运到了咸阳的宫中。这让孟津的人们都非常自豪,他们的梨子,陛下和公主都能吃到呢!

三川郡守李印在一次庆祝梨子丰收的秋收大会上,大肆吹嘘,当年是他极力向公主推荐孟津梨,公主才来孟津品尝的。

李家庄的人们看着台上侃侃而谈的郡守,回忆着几年前的事情,摸不着头脑。

公主来过孟津?公主来吃过梨子?

他们怎么不知道哇!

老得驼背更严重的李有田,第一个想起来了,他重重地拍了大腿,“哇”地一声,尖叫起来。

“我记得了,有个带着金猴儿的商队,有着好几辆马车的,领头的两男一女,我之前还以为他们偷梨子呢!”

他这样一说,村子里的人开始模模糊糊地有点印象了。

猴儿不多见,金黄色的小猴子更是稀少,他们依稀记得,在某一年的秋天,有只金毛小猴子在村子里四处玩耍。这猴子特别机灵,也爱吃梨子,但那个年轻姑娘一喊,它就乖乖回去姑娘的怀里。

开了三家秋梨膏作坊的李高三,听了李有田的话,十分震惊,喃喃地说:“原来当年的恩人,就是公主吗?”

公主身处咸阳,太远了,他即使想报答公主的恩情,也难以再有面见公主的机会。

但后来,公主提倡的慈幼院开到了三川郡,此时,李高三已经成为了孟津有名的商人,还研发出棒棒糖模样的秋梨膏。

每逢六一儿童节,他领着手下的员工,推着好几辆木车,带着秋梨膏棒棒糖,来到慈幼院的门口。没爹娘的孩子本就可怜,夏天干燥,小儿容易咳嗽,含着些秋梨膏,能好受不少。

一看到李高三扛着的木桩子上,插满了棒棒糖,慈幼院的孩子们都眉开眼笑,拍着小手,围了上来。

“李叔叔,你带糖来啦,我好想吃啊!”

“李叔叔,你真是大好人。”

“李叔叔,你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