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忆秦娥(四)(第5/5页)

调剂。

他现在对着王疏月,就有这样的感觉。

“起,把桑葚端过来。”

王疏月见他神情缓和了,忙顺他的话端来桑葚,帮他架了笔,又理整好他收边批好的折子。

搓了搓手,见没什么没归置好的,这才道:“那奴才出去让何公公给主子端水来净手?”

“去吧,去了就别进来在朕面前碍眼了。”

那敢情好,王疏月忙应了个“是。”

跪了安,赶紧地走了出去,生怕他会后悔似的。

走了几步张得通追出来同她道,“姑娘不用急,主子爷说了,今日给姑娘准个假,不用再上前面去了。您呐若想睡就睡,若睡好了,走一趟南书房,替万岁爷把这些书找来。放到又日新里去。”

说着,教给她一笺,又续道:“万岁爷闲时要看的。不过不急啊。万岁爷说了,恩典在前,差事在后。”

这话呀,雅了。

颇有一番“陌上花开,卿可缓缓归矣”的情志在。不过这那位爷怎会有那样得雅兴去攀附古典,撞鬼撞上了吧。

虽是这样想,可养心殿外,暮春的时节景致真好。

工部在给宫墙漆新红。工人们的鼻梁上,额头上挂着娇俏的红,那模样十分滑稽。

午后。

墙外的堆烟柳,墙内满开的杏花,错落掩映。

偶尔有一两只鸟雀停落在其间。于是原本静透过叶隙花缝间的光,开始明灭跳跃起来。

宫墙上光影粼粼。

如人在梦。

年生长久,无论是花树还是池鱼都修了一身人情,连飘落和游动都是慢吞吞的。好似深情付尽而不得一死,但某种意义上,功德圆满,余生转而变得淡泊优雅。王疏月见那游鱼绕过落花,鱼尾摆动的那份从容,像极了她的母亲。

紫禁城实则是一处既浓情又寡情的地方。一切得看人的性子,尤其是女人的性子,除此之外,或许也得看女人在那一段年华之中。

她尚在大好年华。

时光虽然仍然一往无前地在大把大把地消弭,但还不至于伤到她。

取了皇帝要的书。从南书房出来。却见枣花树下,曾少阳与曾尚平正立在一处说话。他们也看见了王疏月。曾尚平便转过身,走到她面前打了个千。

“王姑娘,请您的安。”

“曾公公使不得。”

曾尚平在掌仪司,虽说还不至于被裕太贵妃和贺临的事波及,但在内务府,面上也淡了不少。

王疏月一早就觉得,他与曾少阳模样相似,今见二人近谈,便猜准了二人的兄弟关系。

“在宫里有一亲人照应可真好。”

曾少阳听她这么说,不由地挠了挠后脑勺。

他没有说话,曾尚平却应道:“奴才们都是没有福的微尘,姑娘有万岁爷照应,福泽深远。”

真是文质彬彬啊。

说得话又如此戳人脊梁。偏不难听,那揶揄的力度也像是用智慧拿捏过的。王疏月一直觉得,曾尚平和张得通,何庆这些人都不一样,他不像是苦人出生,早年应该读过书,至于他为什么会挨那一刀子进来……王疏月甚至不大愿意去刻意地猜。

“裕老娘娘……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