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第2/4页)

他大拜道:“多谢荀司空对荏的维护。”

“子苏何须如此,”荀爽起身将人扶起,“你年纪小,在朝中根基薄弱,还得罪了十常侍。我们这些老不死的若不维护你,又有何人会维护你呢。”

至于天子,昏聩无能,今日会站在糜荏身旁,明日又会轻易被十常侍哄过去。

糜荏心中微暖。

三公都是德高望重的贤士,他们在朝中苟且度日,却愿意为他得罪十常侍而被罢官,糜荏从未没想过来京一趟居然还有这样的收获。

劝人回朝的话语再也说不出口。他握着杯子喝了一口清茶,陪着荀爽享受这片刻的安宁。

茶汤色碧,茶香清爽,啜之淡然,回味无穷。

人常道人生如茶,茶叶沉浮水中,正如人之境遇,起起落落。茶汤有时苦,有时香,有时甘甜,有时涩然……各中滋味,细品自知。

荀爽浅酌一杯淡茶,见他半晌都没有说话,叹息道:“其实听闻子苏你到访时,我便知道你的来意了。”

“你是来劝我回朝的,是吗?”

糜荏苦笑道:“您知道了。”

荀爽笑着摇头。他的脸上没有愤怒,亦无动容,有的只是一览无余的平静,好像已经对汉室彻底失望。

“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老骥年迈矣,着实没有精力再做折腾。”荀爽道,“既已被罢免,我便打算辞官回乡啦。”

他拍了拍身前年轻人的肩膀,重重道:“朝廷的未来,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话已至此,无须再劝。糜荏尊重他的选择,又陪他说了会话才躬身离去。

离去前,他想了想又道:“荏听闻各地多处受灾,故荀大人先别急着离开京洛,还请您等到尘埃落定再行回乡。”

荀爽沉思片刻,颔首:“好,我记下了。”

糜荏便再去拜访了其余几人。这几位大多是心有冷意,辞而不受,唯有曹操与司徒杨赐愿意接受诏命复职。

其实对于糜荏而言,曹操的维护出乎他的意料。

他与曹操先前并不熟悉,是前不久曹操上门请求他保下吕强才有的交情,而后他才邀请人去的别院。他考虑过曹操或许会为他说话,却没想到能做到这样。

曹操这会正在研习兵法,面上也无丝毫阴霾之色,反而是一派悠闲模样。

看得出来,他对这个朝堂并不留恋,答应复职大约仅是他对天下的一份责任。

感谢的话语不必多说,糜荏承诺道:“晚些时候在下会拿庄中大米酿造成烧酒,味道不敢说,但这酒香远胜孟德兄所喜爱的杜康。”

曹操的馋虫极为成功地被糜荏勾起来了。

他爽朗大笑道:“好啊,为兄就等着品尝子苏这烧酒啦!丑话说在前头,要是这酒味道不行,为兄可不会答应。”

两人闲聊片刻,糜荏起身告辞。

“这汉室天下,我已无力挽救,”他最终听得曹操长叹,“与其说十常侍是争对子苏你,不如说他们是在争对这天下所有贤士。”

“他们紧紧攀附着天子,如同稗草汲取水稻的养分,不死不休。”

“只有斩去他们的叶,砍掉他们的枝,烧毁他们的根。”他陡然拔剑,“嚓”地一声挥剑劈开院前大石,果决之间已有三分名将风采。“十常侍不死,汉室不立!”

水稻与复职一事就此悄然过去。

荀司空、李太常、陈司马等人的离去,朝中无人提起。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众人心知肚明,表面越是风平浪静,内里便越是激流暗涌。

也是这个原因,清流一派官吏与糜荏走的稍微远了一些,反正糜荏如今不在宫中,也没什么好联系的。

外人看来,则是糜荏忽然沉寂下来,也不知是否就此一蹶不振。

赵忠对此极为得意。

他探望张让时说:“不过区区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仗着陛下的喜爱在你我头上作威作福,只需稍用手段便能降服,你又何必如此在意。”还把自己给气病了,好些天不能上朝处理政务。

这话说得张让很蠢似的,听得他又是舒坦,又是不屑。

他们也没能舒坦多久。就在几天之后,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其实早在今夏五月,全国多地出现大旱情况,粮食减产极为严重。京都稍好一些,不在灾祸范围里。但中原多郡受灾严重,粗略估计有百万农人陷入饥荒。

起初灾民们还能靠着家中仅剩的一点余粮苟活,至于七月终于弹尽粮绝,什么都不剩了。

从七月开始,他们不断朝外县扩散,将沿途能吃的东西全部挖来吃掉,不仅是野草、树皮,甚至观音土,一点不剩。他们一路吃一路逃难,一些人往京洛而来,更多人却往钜鹿县涌去,往往还没有到达便死在半路上。

一路饿殍遍野,可怜又可怕!

灾祸四起时,京都却是歌舞升平,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各地官吏为防止朝廷降罪而隐瞒不报,直至如今灾祸爆发终于隐瞒不住。

这件事情太大了,天蒙蒙亮是天子便被挖起来,召集百官早朝商议如何处理此事。

他们最终商议出办法:首先开设祭坛向上天祈求平安,其次尽可能筹集钱粮,用于赈灾。

这也是从古自今的习惯。

自古天降大祸,必是上天不满天子的德行,需要天子虔诚自省求得上天原谅。上天何时原谅天子,那灾祸便至何时消除,很是唯心。

李太常不愿再受征召,新上任的太常便是原先的太常丞。甫一上任便遇上这等祸事,忙的脚不沾地。

幸好整个祭祀过程十分顺利,没出什么岔子。

刘宏在祭坛中念了一上午的文章,念的他口干舌燥,又不敢抱怨。等祭祀完毕,他天真的以为此事就能过去,又想拉着糜荏一起玩耍打牌。

但这场干旱只是开始。

纵使三千年后缺失详细历史资料,糜荏也知道这场祸患在这之后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糜荏沉思片刻,亲自书写奏章上书:“如今天下灾民不断朝钜鹿汇集而去,等集结起来必会酿成巨大祸患。应当命各地官府开仓赈灾,先将灾民分批引流回乡。”

无独有偶,曹操、司徒杨赐的观点与他完全一致。

但十常侍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三人是在杞人忧天。

张角信奉黄帝、老子,传授道术,号称“太平道”。他以符水治病,成功痊愈不少病人,于是人们将他奉如神明。这十余年间张角走遍天下,信徒不可计数,即便是十常侍中的夏恽、段珪、宋典等人也是张角信徒。【1】

他们将三人召入宫中,当着他们的面一一反驳。

赵忠道:“张天师心怀天下,因而为百姓拥戴又有何错之有?灾民投奔他也是信任他,尔等何必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