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分家不难,难的是分的无怨。(第2/2页)

老头子在世给三个儿子成家娶亲,省吃俭用,累了一辈子,还存了不少银子在胡老太手上,不是不想买地,而是古时候的地虽是私产,然而都是有数的。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到的,除了官府的土地,就是大户的土地,只佃出去,不卖的,除非遭了灾了,或是乱世逃荒,才会卖地。

一般没事,谁会卖祖产,那是要被骂数典忘祖的。所以李家的地是真不多。这些年没买过,也没卖过,银子可以挣,可是地,却不能多增。没遇到事了,谁也不会卖,而当今这苍国风调雨顺的,也没乱过,所以你便是再有钱,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地,不然那些商户挣到了银子,还不得把地都给买光了?!

商户还限制不给买地呢。

再加上各个村的地都是有数的,便是谁家遭了难,一时要急用钱了,便是卖地,也必须得卖给村里,俗话说肥水不落外人田,各个村的地,基本上都在一块,很少有卖给外村的,也没有要买外村的。

若是有良心的,族里买了,等村里卖了地的缓过来了,再把地给卖回给对方,若是没良心的,给点银子,占了也就占了。没了地的,只能佃,佃族里的公地,要不然就佃大户的。那日子可就难过了,除了赋,税,还有得交佃租,极难……

林觅翻了匣子数了数,家里的地,也就只有八十六亩,看着多,可是,在古代产量极低的情况下,八十多亩并不多,交去赋,税,役杂绢之类的,八十多亩,也只够一大家子吃。

而土地总是有限的,兼并是一种,另一种则是八十多亩,子孙一多,再一细分,基本上家家户户的地只会越来越少。土地与资本也差不多,基本上都是要集中的,或是分散下去,这两极趋向性,是本质。

八十六亩,分给三个儿子,一房三十亩都不到,以后再细分,她就管不了了。

好歹在她手上,算是有个交代,和传承了。也不算辜负了胡老太。

古代的产量,是真的令人要吐糟,只怕一亩地,都难以养活一个人。辛苦种植一年,再遇上点旱涝的,有时候还得打水漂。

不像现代,好歹福利稍有保障些,农村也没了农业税了,又有化肥,驱虫药之类的,种子经过改良,也是好种子。那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种地不是简单的事,更不能简单粗暴的以现代农村种地的思维去想古代。

地里刨食的农人苦啊,都是汗和血才换来的口粮。

分家,是个大难题,分是好分,可是分的人心里没有怨气,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