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水月(第2/2页)

水月祠后有一片洼地,嘉城郡主最初想开一块菜园,可地势太低,总是积水,于是她又想开个池子,种些莲藕,既可以吃藕吃莲蓬,亦可赏莲,可是地里石头太多了,还都是大石头,不舍重本没法挖深,只好放置不理,只散养了几只鸡。现在这地就成了天然羊圈了。

嘉城郡主将所有十四五的女孩子都叫了来,共有二三十人,全交给瑶光管理。

瑶光在水月祠中找了一间偏殿当教室,令姚二丫、刘寡妇和女工们一一展示羊毛从剪下来到做成毛线、羊毛毡再织成各种用物和羊毛毡娃娃的全部过程。

展示完毕后随机分成两组,分成四个小班分别教授织毛衣和做羊毛毡娃娃的手艺。

几天之后,薛娘子派来的第二批人到了,带来了三头正在产奶的母羊和它们的小羊,还有做黄油、奶酪的各种工具。刘寡妇就开始进行怎么挤羊奶,怎么用羊奶做黄油、奶酪等等,展示之后同样分组教学。

瑶光想让这些女孩子们知道,只要你拥有几头羊,你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嘉城郡主全程观看了所有展示课程,还很认真地记录笔记。

她并非京城人士,只在京郊六七十里外有一个农庄。她这庄子只有几十亩水田和近百亩旱地,除了稻子麦子还产一些鱼虾鸡鸭和果子,凭这庄子的物产是养活不了水月祠这么多人的,但是庄子里还有两片荒芜的山地,尽可以养上几百头羊。

她现在所愁的是,如此一来,羊毛织物和装饰品多了,去哪儿卖呢?卖给谁呢?价钱会不会被压得很低呢?

瑶光早就想好了。她派沈婆子去下帖子给紫绛阁、桂清堂、芸香楼的几位掌柜,请他们派人来水月祠一聚。

紫绛阁和桂清堂的掌柜收到韩玄玑的帖子后受宠若惊,当即先派人去水月祠请安,翌日亲自前来,而芸香楼的苏大掌柜则派了张大娘子前去。

嘉城郡主这时心里踏实了,又写了信送给广泰、清河两位公主,随信送了些女孩们这几天做的小玩意,请她们帮忙拿个主意。两位公主虽都不把这等小生意放在眼中,却也派了人来看,紫绛阁等几位掌柜见到这阵势,就明白不能使劲压价了,人家已经请来兜底的啦。

谈好了产品收购,瑶光就不再管这摊子事了,全权交给沈婆子管理小姑娘们的日常学习和生产实践。隆昌郡主对制作羊毛毡娃娃颇有心得,自以为无人出其右,还自告奋勇开了个羊毛毡娃娃高阶课程,报名者众,她颇为得意。

经历过明月道院壁画的洗礼课程,瑶光带着学生们再去进行水月祠壁画修复时效率就更高了。

这一次,她让梁素功和陈问寒负责画壁画人物的手和脚。肢体,尤其是手部的动作和细节,对于塑造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仅次于面部的重点。

梁陈两人完成得非常好。

画壁画的过程中,瑶光仍然不忘给学生们进行备考辅导。她也没别的办法,照搬我国高考备考那一套呗,真题先刷一遍,再把出题老师的作品和风格一一讨论过,然后再刷一遍真题。

除此之外,瑶光也开了新教学内容——雕塑。

雕,是将一块石材或是木料之类雕料通过切、挖、凿等方法逐渐减少,最终完成想像之中的作品。

而塑,则是用塑材如泥、纸、蜡等一点点堆砌、加厚、修改、删减,最终完成。塑的过程中也许还会用到竹丝、铁线、棉纸、棉线、布等材料,使塑件拥有立体的骨架。

雕与塑两种方法会时常结合。

比如瑶光所擅长的青铜雕塑,是先用铁线等物作骨架,然后以泥塑,塑件干了之后用石膏成模,之后就可以用失蜡法倒模成青铜件,再在粗件上进行一些修改和完善。

她也学过一些木雕,但并不擅长石雕。

所以,她教学生的也是和当初给魏村土地庙做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一样的方法,用竹子先起骨架,然后用泥、棉絮等物填充,之后在表面修改,最后上泥灰,涂白,上色。

水月祠碧水元君塑像完成后,大家都觉得这位女神与灵慧祠那尊苗条秀丽的塑像迥然有异,

碧水元君站在水花聚成的云头上,衣带迎风而动,头戴百花冠,右手抱着一个梳着两根小辫子的女童,左手拿着一只金铃,像是在逗女童。她膀阔腰圆,面容可亲,两腮微垂,慈眉善目,是个上了年纪的妇人。

众人看了,都说不知哪里和嘉城郡主有些像,但五官又明明不同。

塑像与壁画完成后已到了八月底。嘉城郡主择了个吉日重开殿门,大殿装饰一新,来了许多宾客和信徒。

重开大殿这天,宫中也送来了褒奖昭表,还御赐了两棵都有三尺多高的珊瑚树,树上镶着明珠和各色宝石,底部是赤金水云台,还有四架鎏金莲花灯台,一人多高,九层之多,成九九之数。

皇帝还御赐了一件锦文宫丝火山红大缎法衣,为碧水元君新塑像特制,镶珠嵌宝,彩绣辉煌。

此外,还有一千两银子,以为善金,供嘉城郡主照料祠中收养的女童。皇帝带头捐钱,宫中后妃哪里能落后,她们又捐了许多。

嘉城郡主领了旨,喜笑颜开,忙叫人将珊瑚树与莲花灯台放在碧水元君塑像两侧,自己亲自为碧水元君换了御赐法衣。

宾客们见了这阵势,纷纷解囊,嘉城郡主一一笑纳,亲自接过,叫主事的婆子记录下来,说将来要刻个碑,记录此事。她这么一说,宾客们捐钱的热情更高了。

这番热闹完了,转眼到了九月十七,画院开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