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乌拉那拉氏(第4/5页)

而那些家里没什么产业,的确是比较穷的,那么列个还款计划,从俸禄里面扣,一个月扣多少,反正这种人本来也欠不了多少钱,靠着俸禄也够还了。

胤禛拿出来的条陈顿时将满朝文武打了个措手不及,谁家没点产业什么的,朝廷这是要赶尽杀绝啊!

他们之前能在那里哭穷,现在呢,事实证明,他们不穷,既然不肯主动还,那么朝廷也只能强制执行了!

当然,一味地强制那也不好,其实欠钱最多的,还是那些旗人和包衣,纯粹的汉人,那是臣子,不是奴才,还真没有奴才跟皇家亲近,等闲真不敢欠朝廷的银子,除非是投靠了某位爷做门人,做奴才,否则的话,真没这个底气借钱。

而旗人呢,其实也是最麻烦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大清统治中原的中坚力量,哪怕旗人如今大多数战斗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地步,家里的盔甲刀枪都拿去换钱了,但是,上层信任的还是旗人。

底层的旗人日子也不好过,他们能做的事情太少了,原本按照祖制,这些旗人其实就相当于过去的府兵,算是专业兵种,平时的时候可以务农什么的,战事来的时候,他们就应该上战场,朝廷也花了大价钱养着他们。问题是,旗人繁衍很快,从最初的几十万到现在几百万甚至快要上千万,每年朝廷光是在丁银上就不知道要花多少银子。

朝廷很多次都想要整顿旗务,但是某种程度上,底层的旗人差不多已经快要被养废掉了,一个个就靠着丁银混日子,之前曾经想要让一些旗人返回龙兴之地回垦,结果这些旗人还没走出去多远呢,就把分给他们的种子农具什么的都卖掉了,就算是到地方再发也没用,他们照旧卖了混日子,压根对于种田没什么兴趣。

底层的那些旗人除了碰瓷打秋风之外,他们也没那个资格找国库借钱,但问题是,他们人多啊,人多到已经变成了朝廷的负担,朝廷现在宁可花钱养着绿营,也不愿意再养着这些大爷了!

但是呢,那些旗主呢,横竖不用他们花钱,他们仗着手底下这么多人,不管朝廷到底能不能支撑得起这样的开销,就是摆出一副要为底层的旗人讨公道的架势,死活不肯同意整顿旗务,放开祖制,让那些旗人自个讨生活。

所以,如今在清债的同时,最好要给底层的那些旗人一些甜头,免得他们跟着上头那些什么都统,旗主之类的闹腾起来,回头搅出什么大事来。

指望这些懒汉一下子就肯勤劳致富,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是后世那些啃老族一般,宁可让自家爹妈出去干一两千的杂工,也不愿意自个走进社会接受社会的毒打,他们也是一样的,宁可躺在家里头啥事不干,寅吃卯粮,实在没办法,跑到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富贵亲戚那里打秋风,也不肯脚踏实地去干事。分给他们的土地,他们宁可租出去,也不肯自个耕种,问题是,收上来的租子才能有多少,压根不可能够一家子嚼用的,家里有点变故,就得卖房卖地了。

朝廷显然也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的工作岗位,所以能怎么办呢?只有搞集资,做集体企业,给他们分红了。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像是这种时候,因为一切都还在萌芽,所以,随便找找,都能找到一些发财的点子,但是用不了多久,就会有许多竞争者冒出来了,就像是当年许多国企被私企打败,不得不破产,那些曾经吃惯了大锅饭的职工也只能黯然下岗,找别的生计。

但是,暂时将下面那些旗人糊弄过去,缓解一下矛盾就够了。

胤禛在折子上提出了一些建议,表示可以从收回来的欠款里头,拿出一笔钱来,办一些作坊,作为旗人的集体产业,当然,前提是他们需要拿钱入股,入股的钱越多,分红就越多,而且这是强制性的,如果拿不出钱来,要么自个进去做工,用工钱抵扣,要么就是用丁银抵扣,总比让他们回屯来得靠谱一些。至于作坊什么的,别的不好做,什么火柴,肥皂,卷烟什么的,都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再不济,糊火柴盒子,肥皂盒子,卷烟盒子总可以吧!

一开始的时候多给点好处,等之后嘛,也就得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习惯了。

这是舒云帮着出的主意,实际上,舒云的想法更加惊世骇俗一些,她既然没那么魄力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那么,也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旗人一直高高在上,显然不符合舒云的想法,她觉得,需要排除旗人与汉人之间的隔阂,那么要么就是废掉八旗制度,要么就是直接扩大化,让汉人还有其他民族的人也可以入旗,一步步享受与旗人对等的待遇,真正实现民族融合,而不是表面上的所谓满汉一体,那完全是忽悠人的!哪怕到了后来,汉臣占据了朝堂上大半的江山了,还是不得上层信任。

所以,现在呢,其实就是过渡期的主意,那就是废除旗人的一部分特权。这也是朝廷愿意看到的,没办法,现在没仗可打,旗人自然不可能通过战争的形势消耗掉,旗人的生育能力又没什么问题,这个时候,朝廷一般情况下都是在鼓励生育的,所以,旗人数量越来越多,上层早就已经意识到,再这么下去,朝廷再能挣钱,也养不活越来越多吃白饭的了!所以,削减这方面的开支是必然的行为。

实际上朝廷已经削减了不少,再减下去,旗人几乎就要造反了!

所以,胤禛这种温水煮青蛙一样的手段让康熙很是看好,将发丁银的机构从朝廷变成那些变相集资出来的作坊,然后呢,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忘了可以从朝廷领取丁银了!

对于胤禛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剑意,康熙还是比较看好的,原本康熙还觉得胤禛有的时候有些死脑筋,不知道变通,看样子,以前是人家没机会,其实这个儿子想法还是比较灵活的。

胤禛这样的操作也让整个朝堂上的人对他另眼相看了,其实,大清的许多问题聪明人都能看得出来,只是大家其实都没什么靠谱的办法,一个祖制,就足够让大家闭嘴了!

胤禛这个办法就很好,也没花朝廷多少钱,也没让那些旗人蒙受什么损失,似乎是皆大欢喜。

拉拢了下面的旗丁,那么,上层那些旗人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没有下面的旗人,他们能够组织起来的力量也就是那么大,要是不听话,康熙完全可以借着这次的机会,剥夺他们手上的权力,就像是之前利用擒拿鳌拜,平定三藩之类的事情,问罪各旗里头的中上层,然后将他们的职位塞给各家的旁支,一方面分化了各个家族的势力,另一方面,终于在实质意义上掌握了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