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乌拉那拉氏(第3/5页)

良妃一向明白胤禩的心结,胤禩从小要强,就是因为他觉得自个出身最低,因此,一定要出人头地,所以被郭络罗氏这么一说,良妃就开始恨起自己来了,儿子样样出挑,自己这个生母才是他的污点,这让良妃一下子就受不了了。

郭络罗氏怼完良妃之后就神清气爽地走人了,至于什么给胤禩添人的事情,除非他自己要,否则的话,郭络罗氏才不开这个口,平白担了善妒的名声,那么,自然是应该名至实归才好。

胤禩也觉得是自己连累了福晋,因此,对郭络罗氏愈发体贴起来。

对于胤禩的窘境,胤禛一点也不同情,反而觉得这是活该。

或者说,年长的几个皇子对胤禩都没什么好感,因为胤禩能起家靠的是胤褆,他原本应该是胤褆的小弟,结果却借助胤褆的资源自立门户了,这自然让上面几个年长的皇子心中不满,大家都这么办,难不成他们这些做哥哥的就要给弟弟做垫脚石不成。

德妃身边养着两个阿哥呢,一个十三,一个十四,十三还好,虽说在康熙那里挺得宠,但是一直做事都很有分寸,并没有露出什么得志猖狂的姿态。但是十四就不同了,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居然跟胤禩走得比较近,而且他没什么城府,还喜欢自作聪明,德妃对这个小儿子太宠溺了,弄得他不知道天高地厚,什么事都敢指手画脚,胤禛很怀疑,受到了胤禩的影响,这个小混账会不会理所当然地让胤禛给他做垫脚石!

胤禛要是肯做这种事情,干什么要选胤祯那个混账,他不能选其他人吗,起码其他人看着都比十四靠谱一些!

胤禛如今也在琢磨着自个该站在哪一方,跟着康熙的步调走,那肯定不成的,老爷子如今可不是什么省心的,他对于下面的儿子固然也有几分父子之情,但是,在面对权势的时候,什么父子亲情,那都是假的!所以,要是顺从康熙的意思,就得给康熙做刀子。回头刀子不够快了,还得都丢到一边去,何苦由来呢!

胤禛思来想去,最后忽然觉得,似乎跟着太子,反而更好一些,太子是康熙自个选择培养出来的正统,名正言顺啊!当然了,跟着太子可以,太子要是想要对汗阿玛不忠,那是绝对不行的!这么一想,胤禛顿时就下定了决心。

舒云对于这种事情,真的是比较厌倦,有那么多的时间,大家争取让技术再上一个台阶不行吗?偏偏这种事情还真是都是主旋律,想要自个将来的儿子说不定也要这样一番,舒云就觉得心烦!

弘晖与弘昕兄弟两个相差也就是三岁不到,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岁就已经不小了,弘晖已经跟着胤禛去前院读书了,弘昕还在舒云这边玩积木呢!

让舒云郁闷的是,弘昕刚进入了一个对什么都喊不的叛逆期,舒云就又怀孕了!她现在真的是比较痛恨自个这个体质了,怀孕太容易了点。不过胤禛对此很高兴,嫡子多不是什么坏事,既然舒云能生,而且平常跟胤禛也颇有共同语言,那么,胤禛乐得多几个嫡子,也省得日后麻烦。

舒云摸了摸肚子里头正在造反的小东西,很快就发了狠,世界那么大,你们几个小兔崽子就别在自个家里窝里斗了,直接出去看看好了!

胤禛可不知道舒云已经在忧虑下一代的事情了,他如今已经开始忧国忧民了!

胤禛之前得了康熙的任命,进了户部任职,皇子在六部行走的规矩也是康熙定下来的,虽说没有个明确的职司,说他是尚书还是侍郎,但是呢,按照惯例,户部的任何事情,他都有权力插手。

胤禛虽说在数学上头天赋比起胤禟差了点,但是数学水平也很不错了,他进了户部之后,别的就不干,就在那里算账,然后胤禛就发现,户部问题真的很大。

倒不是有多少假账,这东西是年年查的,那些笔帖式也不是傻的,假账什么的真要是做了,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惯用的手法就是借助于各种名目,直接在户部支钱,至于这些名目是真是假,那就不好说了!

像是之前康熙南巡,在曹家住过,在李家住过,孙家也曾经参与过接驾,他们还负责给康熙修过行宫,因此,自然要按照高标准从户部支取相应的钱财,当然,那个时候不好在户部支,都是直接在织造衙门支的,最后被收归到户部了而已。

然后呢,康熙年轻的时候,对于吏治管得也很严,郭络罗氏的阿玛明尚就是被抓出来的典型,后来呢,康熙觉得天下太平了,也该给下面的人一点甜头了!因此直接对着满朝文武,嗯,还有诸多旗人允诺,要是手头不方便的,可以去户部借点钱渡过难关。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担心康熙这是钓鱼执法呢,结果后来几个人试探着借了一下,发现也没人催着还,然后呢,大家就来劲了,国库这么多钱,每年还都有新的进账,不借白不借啊!所以,搞到最后,谁家要是没问国库借过钱,那根本就是异类了。

就算是胤禛,其实前些年开府的时候,也是随大流借了几万两的,主要用在府里头的装修摆设上头。至于当初胤褆嘛,开府的银子还要额外修建了一个报恩寺,这可是不接受外面香火的,这些年报恩寺还在往里头搭钱,所以,到了后来,也得跟着借钱过日子。

皇子里头,借的最少的反而是太子,不过,太子要钱,自然也不会以自己的名义,自然有其他人孝敬,至于这些人的孝敬来自什么地方,那可就不好说了。

能在国库里头借钱的,自然都不是什么简单的人,寻常的小官吏,就算是借,也就是意思意思,借个几十几百两,至于其他那些人,这个是曾经平过三藩的功臣,那个祖上开国有功,你这边是红带子,我那边还是王爷的亲家呢……

胤禛光是看着那些借条,还有一些人家用各种名目从户部支取银两的凭证,就很有直接推出一门大炮,将那些混账轰了的冲动。急用也就算了,但是你康熙二十几年借的钱,如今二十年都过去了,再急用也该还了吧!还有的呢,老娘过寿要借钱,父亲过世要借钱,儿子娶妻要借钱,女儿改嫁还要借,怎么脸这么大!你有钱娶小老婆,就没钱养活一家老小吗?

胤禛将这些借条之类的整理了出来,然后一算,这些年各个衙门的亏空,加上这些借出去的钱,已经多达几千万两,尤其这几年国库钱多了,借钱的人也多了,说是借,一个个都没脸没皮,没一个想还的。胤禛当初得了毛纺分红之后,可就已经悄悄将帐销掉了,而其他人呢,在毛纺里头掺和了一手的人可不少,结果呢,不光没还钱,还又多借了不少。这纯粹就没想过要还,或者是不借白不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