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合宜感(第6/7页)

在所有这一类的场合,旁观者和主要当事人间,如果要在情感上有某一程度的对应调和,则旁观者首先必须尽可能努力把他自己置于当事人的情境中,用心体会当事人可能感受到的每一个苦恼的细节。他必须把他同伴的全盘处境,包括这处境中所有最琐细的情节,当作是他自己的处境;并且努力使他赖以产生同情感的那种处境转换的想象工作,尽可能做到分毫不差的地步。

然而,在如此这般的努力后,旁观者的情感,仍将不太可能达到当事人所感觉到的那样强烈的程度。人,虽然有天赋同情的本能,但对于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件,其心情激荡的程度,绝不会像主要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那样强烈。他的同情感赖以产生的那个处境转换的想象,只不过是个短暂的心思。他自己安全无虞的念头,他自己不是真正受难者的念头,不断地自动闯入他的脑海里,虽然这种念头不至于妨碍他怀有某种和受难者所感觉到的有几分类似的感情,却足以使他的那种感情无法像受难者本人那样强烈。主要当事人察觉到这个事实,同时又热切地渴望旁观者有更为完整的同情感。他渴望获得的那种心理慰藉,唯有旁观者和他自己的情感完全一致才能提供给他。看到他们心中的情绪在每一个层面都和他自己的情绪合拍共鸣,是他自己在强烈不愉快的感情煎熬中唯一的慰藉。但是,他知道,除非把他自己的感情抑制到旁观者能够附和的程度,否则他就不会有希望获得那个慰藉。如果允许我将感情比作乐曲,那就是他必须把它自然高昂的音调降低半音,以便使它变得和周围那些旁观者的情感脉动谐调一致。没错,他们的感觉总是会在某些层面不同于他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同情感绝不可能和他原始的悲伤完全一模一样,因为他们暗中意识到,同情感赖以产生的那个处境转换只不过是一种想象,而这意识不仅会降低同情感的音阶,而且多少还会改变它的音质,从而赋予它一个相当不同的曲音。然而,这两种感情相互间显然还是会有相当的一致性,足以维持社群和谐。虽然它们绝不会是同音齐唱,但它们可以是谐音合唱,果能如此,那也就够了。

为了产生此一谐音合唱,自然女神一方面教那些旁观者要把主要当事人的处境当作他们自己的处境,同时她也教当事人要在某一程度内把那些旁观者的处境当作他自己的处境。正如他们不断地把他们自己置于他的处境,并借此在他们内心孕育出各种类似他所感觉到的情绪,他也同样不断地把他自己置于他们的处境,并借此在他内心多少孕育出接近他们的那一种冷静以看待他自己命运,因为他觉察到他们将会以这样的冷静来看待他所遭逢的命运。正如他们不断地设想,如果他们实际上是受难者,他们自己将会有什么样的感觉那样,他也不断地被自然女神引领去设想,如果他只是一个他自身处境的旁观者,他的情感将会怎样受影响。正如他们的同情感多少促使他们以他的眼光来看待他的处境,他的同情感也多少促使他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他自己的处境,尤其是当他在他们的面前,在他们的观察下行动时,更是如此;而且,由于他如此反思回想所孕育出来的那种感情,比他的原始感情微弱了许多,所以,那种由反思回想而来的感情,必然会在他面对他们以前,就使他心里的情感激荡的强度缓和,使他在开始想起他的处境将会怎样影响他们的感觉以前,便得以用比较公正无私的眼光来看待他自己的处境。

所以,人类的心灵很少会是如此的动荡混乱,以致连朋友相伴也不能使它稍微恢复平静沉着。在我们遇到朋友的那一刻,我们的胸怀多少便会立即沉着镇静下来。我们会立即想起他将会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处境,于是我们自己也会开始以同样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处境,因为同情感的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我们预期普通熟人对我们的同情,少于朋友对我们的同情,因为我们不会对前者公开所有我们会向后者吐露的那些细节。所以,在普通熟人的面前,我们会装出比较平静的心情,并且努力把我们的心思固定在我们的处境当中他乐于考虑的那些轮廓梗概。我们预期一群陌生人对我们的同情会更少,所以,在他们的面前,我们会装出更为平静的心情,并且总是会努力把我们的感情压抑在我们周围那一群人可望附和我们的那个程度。而这种平静的心情,也不见得只是假装出来的表象,因为,如果我们真是我们自己的主人,真能做到自我克制,那么,只要有一个普通的熟人在场,我们的心情便可真的平静下来,而且普通的熟人在场,将会比亲密的朋友在场更为有效;而一群陌生人在场,则又比普通的熟人在场更为有效。

所以,无论人类的心灵在什么时候不幸失去了平静,要使它恢复平静,与人共处和交谈,无疑是最有效的两帖药方;而这药方,同时也是保持自得其乐与满足的心情所迫切需要的那种平静与愉快的性情的最佳防腐剂。那些隐居沉思的人,往往整天呆坐在自家里沉思默想他们的悲伤或怨恨,虽然他们也许时常有比别人更多的仁慈、更多的慷慨,以及更高尚的荣誉感,不过,他们却很少具有在一般社会人士中相当常见的那种平静的性情。

第五节 论可亲与可敬的美德

这两种不同的努力,即旁观者努力要体会主要当事人的情感,以及主要当事人努力要把他的情感克制在旁观者能够体会附和的那个程度,是两组不同的美德赖以建立的基础。坦白谦逊与宽容仁慈,这些温柔、殷勤与和蔼可亲的美德,建立在前一种努力的基础上;而高贵、庄严与可敬的美德,即克己、自制、驾驭情感,必使我们本性抒发的一切行为举止都符合我们自身尊严、荣誉与合宜的美德,则是源自于后一种努力。

某个人看起来是多么的和蔼可亲啊!如果他的同情心似乎与亲近他的那些人的所有情感同感共鸣,如果他为他们的灾难感到悲伤,为他们的伤害感到愤怒,为他们的幸福感到喜悦。当我们设身处地想象他的那些同伴的处境时,我们会油然兴起他们心中的那种感激,并且感觉到他们从这么慈爱的一位朋友的温柔同情中必定会得到的那种慰藉。相反,某个人看起来又是多么的讨厌啊!如果他那颗冷酷顽固的心,只会为他自己着想,却对他人的幸福或悲惨完全无动于衷。同样的,在这场合,我们心里会油然兴起某种痛苦的感觉,感觉到他的存在必然会给他周围每一个人带来的那种痛苦,特别是给我们最容易兴起同情感的那些不幸与受伤害的人带来的那种痛苦。